主持人语:扭转农村不良风气,恢复家庭传统功能,决非一日之功,任重而道远。最根本的还是要不断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为农民进城提供更多保障,引导降低农村婚姻综合成本。一手抓增加收入,一手抓降低生活成本,啃老现象就会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有的打工数年,仍须家里老人贴补;有的为了结婚成家,婚前婚后都让老人“大力支持”;有的婚后子女管不了,还靠老人给抚养费……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在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中青年人啃老现象。在乡村全面振兴、城乡不断融合的当下,农村啃老抬头令人担忧。(据11月4日“半月谈”微信公众号报道)
这一现象犹如一面镜子,不仅照见了部分农村中青年思想观念的扭曲,也折射出复杂而深刻的社会问题。从价值观维度审视,消费主义的浪潮席卷而来,部分农村中青年未能坚守正确的价值坐标,不顾自身实际能力,盲目追求高额消费,将其视为一种“时尚”标签。在他们看来,养育子女的责任似乎可以轻易转嫁给老人,把后者的付出当作天经地义。这种错误认知犹如一把利刃,深深刺痛了家庭伦理秩序,使传统家庭责任在不知不觉中被抛诸脑后。
从现实层面分析,购房、彩礼等开支像一座座沉重的大山,压在农村家庭的肩头,且行情持续攀高。经济形势的变幻莫测,更是让进城就业及创业增收的压力与日俱增。在这双重困境下,部分农村中青年无奈地选择啃老,似乎成了他们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而这背后,实则隐藏着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农村传统婚姻观念与消费观念在现代社会的猛烈撞击下发生了巨变,家庭负担愈发沉重。这反映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文化冲突与社会转型的阵痛。
农村啃老现象带来的危害不可小觑。对于老人而言,本应安享晚年,却不得不为子女的生活继续操劳,晚年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对于中青年来说,长期啃老如同慢性毒药,逐渐侵蚀着他们的奋斗动力与能力,使他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举步维艰。而乡村振兴需要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中青年力量,啃老现象无疑会削弱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成为乡村转型道路上的绊脚石。
消除农村啃老现象,关键在于多管齐下、综合施治。政府应统筹城乡发展资源,优化政策供给机制,为农民进城提供更多保障。一方面,完善就业扶持政策,联合企业和专业培训机构,深入调研市场需求和农民技能短板,制定精准的培训课程体系,提升他们在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在保障性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更多保障,消除该群体的后顾之忧,降低农村啃老发生概率。
同时,针对婚姻开支逐渐成农村啃老“重灾区”,推进移风易俗举措创新,比如党员带头婚事从简、倡导集体婚礼、将彩礼标准写入村规民约等,积极引导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念,大力降低农村婚姻综合成本,坚决避免婚姻开支过高成为家庭难以承受之重。
此外,还应全力推动崇德向善、积极向上的乡风建设,邀请进城务工、返乡创业励志典型开展宣讲,以身边人讲身边事,在农村中青年的心灵深处树牢自立自强的意识,使家庭回归温暖的港湾,而不是成为啃老的“避风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