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秋团圆的更大意义在于,从家庭的小团圆,转化为中华民族的大团圆。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中秋文化孕育出的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精神内核,任何时候都无法改变。画好民族“同心圆”,就是为民族复兴凝聚力量。
中秋节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千古中秋悲明月,一袭相思话团圆”——中秋节承载着中华民族美好的希望和祝福,也蕴涵着特殊的文化价值和情感。提起中秋节,令人首先想到那一轮圆月。圆圆的月亮,寄托着与亲人团聚的温馨,也满怀远隔千山万水的离愁别绪。
中秋节最显著的文化特征就是“团圆”。思乡的情感、想念亲人的情愫、期盼统一的渴望,是我们在中秋节中最强烈的感受。团圆是“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是民族心理的共同表现,也是把中华民族牢固地结为一体的重要基础。
古往今来,人们早已习惯于将满满的思念与祝福,遥寄于中秋的故乡或自己牵念的远方。隔着遥远的时空,相互对月倾诉,凝视圆圆的月亮,品着圆圆的月饼,吃着圆圆的汤圆……这些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遐想,对亲情的重视,对传统的敬重。
中秋节浓缩了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其独特的血亲团圆为基础,把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融合于“团圆文化”中,随着岁月的流逝,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这说明,团圆之期盼、血脉之关联、统一之渴望等,早已把“团圆文化”深深地植入了中华民族的内心。“团圆文化”悦耳动听、清澈缠绵,不时回荡在各族人民的心灵,倍感温暖和幸福。
团圆是我们民族普遍认同的价值,中华民族的“团圆文化”,在中秋节时达到了一个高峰,这是东方文化特有而强大的“思亲”“思乡”文化。有了这种文化作为基础,国人才会发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惆怅和呼唤。营造古老的“团圆”祥和文化,并与现代科技、商业手段相结合,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增强民众对“团圆文化”的自觉意识。
月亮对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有着哲学启蒙意义,直接而生动地体现在农耕文明时代依据月亮圆缺而制定的中国农历。祈求团圆、思亲爱家、家国情怀、孝老敬亲等,永远是中秋节的主旋律。而让中秋承载更多的优秀传统,让中秋“团圆文化”传递新时代强音,对于提振民族精神,增强民族价值认同感和归属感,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深邃和博大,助力实现中国梦,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