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网评 > 正文

【老徐茶座】“农民评职称”为乡村振兴聚人才

2022-11-20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张玉胜  

主持人语:农民评职称,是党和政府对农民职业化的肯定,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农民、支持农业、建设农村的浓厚氛围,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据11月16日《光明日报》报道,近日,河北省石家庄市两位农民如愿获得了新型职业农民初级职称证书,成了响当当的“田秀才”“土专家”。不仅如此,吉林、山东、湖南等地的相关举措也进入大众视线,引发广泛热议。

说到评职称,人们很容易就会想到学历、论文等“高大上”术语,并且无论如何也不会与种田、饲养之类的农活扯上关系。如今,这一传统惯式被逆袭:只要在农村从事一线生产,具有一定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等技能,且产业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民都能申报职称。许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中的专业技术骨干成为了重点参评对象。

近十年来,有关“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话题已多次被中央文件提及。无论是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还是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等,都从顶层设计的层面释放权威性信息,不断完善政策体系,为举措落地实施明确方向、提供依据。如今,伴随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全国多地在探索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的道路上破冰试水,让新农人们的创造力如泉水般汩汩流淌。

“泥腿子”也能评职称,这的确是史无前例“破天荒”的新鲜事。尽管我国一直以“农业大国”著称于世,且不乏“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坊间俗语,但无论你把某一“农活”干得如何出色、极致,也难以有与之相匹配的“职称”和 “级别”。 农民评职称,既是脱胎换骨的观念转变,更是有板有眼、货真价实的机制创新。

“农民助理工程师”之类的鲜红证书,既是党和政府对农民职业化的一种官方认证,也彰显出对农民专业技术水平的肯定与褒奖。让农民完成由“身份”到“职业”的华丽转型,激发了农民的自豪感、成就感与创造力,有利于促使全社会尊重农民、支持农业、建设农村的氛围更趋浓厚。尤其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当下,有了农民职称这张“名片”,更有利于“田秀才”“土专家”等农业人才的挖掘、培育和集聚,有利于吸引更多人返乡就业创业,打造乡土人才“蓄水池”。

打破“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套路,强化技能、业绩导向,更加注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是农民评职称有别于其他行业的突出特点。各地参评范围多立足于粮食、果蔬、肉类加工等产业,设置有作物蔬菜类、畜禽养殖类、农产品加工类等多个专业领域。重点看 “种了多少田、技术硬不硬,带动多少人就业增收”等实践情况,确保评出来的人选具有专业性、代表性、能服众。例如,吉林省日前评选出第二批乡村振兴人才高级职称获得者300名,初、中级职称预计遴选出1700余名,均来自农业生产一线。

有了农业人才,还要建立激励机制,盘活人才资源。对获得职称的农民,除给予一次性补助外,还要在贷款担保、技术服务、项目合作、产品推介、财政扶持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发挥其引领、带动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