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网评 > 正文

【老徐茶座】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2022-10-24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沈 峰  

主持人语:公共安全是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秩序、保卫国家安全的统称,公共安全体系是保护公共安全的一系列制度、保障、活动、机制等的集成。高质量安全发展,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中心,通过健全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同时实现安全生产和高质量发展的双重目标。

据新华社报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急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生物安全监管预警防控体系。加强个人信息保护。这些重要论述,为公共安全治理指明了改进和提升的目标。

公共安全是指人们从事和进行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交往所需要的稳定的外部环境和秩序,包括生产安全、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交通安全、建筑安全、公共活动场所安全、信息安全等。可见,公共安全是人民生存发展的刚需,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底色,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是最基本的民生。能否确保公共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公共安全水平和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国家建成应急平台体系,成套化技术装备输出国外;应急能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大幅提升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自然灾害监测预测预警时效性和准确性明显提升;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研判和控制成效明显;社会安全风险防控网基本形成,快速反应和现场处置能力显著增强等等,让社会和民众有了实实在在的安全感、获得感。

公共安全是当前最为重要的民生之一。近年来,公共安全事件的不断发生既是我国社会转型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反映,也考验着我们在新形势下应对公共安全危机的能力。而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快速推进,各种变革调整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公共安全问题总量居高不下,复杂性加剧,潜在风险和新隐患增多,防控难度加大,给公共安全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因此,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全面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构建安全保障型社会是重大而紧迫的历史使命。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严格落实公共安全责任和管理制度,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是“十四五”期间的总体要求。“十四五”规划纲要突出目标和问题导向,围绕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阐述了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建设任务。毋庸置疑,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内在要求,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政府部门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织密公共安全防护网。同时要重心下移,把基层作为公共安全主战场,夯实公共安全的社会基础,最大限度地减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

民众是公共安全保障的主体,既是公共安全保护的主要对象,又是实施公共安全保障的重要力量。公众参与对维护公共安全、预防和应对安全风险非常关键。就此而言,各级政府要探索群众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完善公共安全体系,为公众参与公共安全治理创造条件,逐步形成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共治新格局,促进公共安全治理不断提质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