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和电动自行车的普及,涉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据报道,今年以来,全市查处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共5万余起,其中不按规定车道行驶6584起、闯红灯1952起、逆行1644起;发生涉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974起,导致1086人受伤,电动自行车在交通事故中负同等及以上责任起数占比为47.48%。
从这组来自交警部门的数据可以看出,电动自行车不文明交通行为已成为影响城市交通安全的重大隐患,不仅体现在数据的增长上,更体现在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威胁上,亟待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记者采访发现,部分电动自行车驾驶员因“觉得麻烦就没戴”“几分钟的车程没必要戴”“车速很慢,不危险,就不戴了”而不佩戴安全头盔,外卖骑手驾驶电动自行车因赶时间送餐而闯红灯,市民因贪图方便而逆向骑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经常遇到电动自行车驾驶员在驾驶期间使用手机、吸烟、跷“二郎腿”,或仗着电动自行车体积小、灵活性高在道路上随意变道、穿插,或为追求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载重能力非法改装超标电池、解除限速装置等,都反映出电动自行车驾驶员法规意识和安全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的违规行为不会引发严重后果。殊不知,这些行为不仅危及其自身安全,也严重威胁着其他道路使用者的生命安全,严重破坏了交通秩序,给城市的交通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近年来,我市交警部门针对电动自行车交通乱象进行了治理,比如集中整治、设置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学习教育点、“定时定点值守+巡逻管控”等,但收效并不理想。从记者的采访可以发现,“违章成本低,罚款就几十元钱的事情”,导致不少电动自行车驾驶员对违规行为不以为意,导致交通管理部门在维护交通秩序方面面临巨大的压力。
电动自行车作为城市交通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任由不文明交通行为泛滥,将对道路安全、交通秩序、城市形象等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整治电动自行车交通乱象迫在眉睫。首先,要加强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增强电动自行车驾驶员的法规意识,并加强对电动自行车驾驶员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其具备基本的驾驶技能和安全意识;其次,完善道路设施,优化道路设计,明确和指引电动自行车按区域行驶,减少与其它车辆的冲突;第三,加大执法力度,及时查处和严厉处罚电动自行车交通违规违法行为,让驾驶员明白交通违规违法行为的严重后果,从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从报道中我们高兴地看到,今年5月1日起实施的《贵港市文明行为促进规定》将“骑行非机动车不按规定车道行驶、逆行”列入我市不文明行为重点治理清单,这对整治电动自行车不文明交通行为,提升道路安全、改善交通秩序、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市民法规意识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生命是宝贵的,珍惜生命不仅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他人和社会的负责。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作为驾驶员、行人还是乘客,都应该遵守交通规则,做文明交通的践行者,共同营造一个安全、有序、文明的交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