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在《致中国读者》中写道:“我会喜欢接触中国的记忆,不是在一切历史学家的著作里的记忆,而是真实的和不确定的,既是每个人唯一的又是与所有人分享的记忆,是他经历过的时代的痕迹。”
埃尔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她在2000年的春天来到北京,“在街道和建筑工地的喧闹中、在偏僻的胡同和公园的宁静中漫步”时,亲眼目睹了现实中国的模样。这个模样,完全不同于西方媒体长期以来所刻意渲染的“中国形象”。
的确如此。世界永远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中国每时每刻也都在发生着变化。要想了解这些变化,感知当代中国的“时代的痕迹”,比较简捷的方式之一,就是浏览媒体每年发布的年度流行语。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而由人组成的社会,也可以说是“符号的社会”。年度流行语,正是社会的符号,是时代留给社会的痕迹,也是了解社会变迁的索引。
据报道,上海《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2023年十大流行语”分别是:新质生产力;双向奔赴;人工智能大模型;村超;特种兵式旅游;显眼包;搭子;多巴胺××;情绪价值;质疑××,理解××,成为××。
回望过去的一年,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经历和感受,或称心如意,或曲折坎坷,或笑逐颜开,或黯然伤神,因此,每个人对这十大流行语的体会,自然也不尽相同。
但如果把目光转向90年前,也就是上海《东方杂志》推出“新年的梦想”特大号专辑的1933年,那么,时代的变化之大,完全可以用匪夷所思来形容。
那一年,暨南大学教授周谷城对未来中国的梦想,是“人人能有机会坐在抽水马桶上大便”,而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了运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加快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的全新时代。
那一年,著名作家林语堂对未来中国的梦想,是“希望建设全国道路”,“我能坐帆船回去我十八年不曾回去的家乡”,而今天的中国,交通空前发达,海陆空全面高质量发展,朝发夕至的高铁,更是成为交通强国的闪亮招牌,这一切,使高效快捷的“特种兵式旅游”成为可能。
那一年,曾与鲁迅筹办《语丝》月刊的章衣萍对未来中国的梦想,是“大家有饭吃,有衣服穿,有房子住,有路可走”,而今天的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个性化日益鲜明,“显眼包”层出不穷。吃饭有“饭搭子”,着装有“多巴胺穿搭”,“质疑××,理解××,成为××”这一句式的流行,更是彰显了开放包容的“情绪价值”的取向。
说到情绪价值,我比较欣赏《中庸》里的这句话:“上不怨天,下不尤人。”遇到困难不埋怨老天爷,不甩锅给别人,而是从自己身上查找原因,革故鼎新,奋发图强,这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精神基因。近代以来,中国从积贫积弱逐步走向繁荣富强,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埋头苦干、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接续奋斗。没有对这种情绪价值的认同,就没有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回望2023年,火遍全网的“显眼包”,无疑还有贵州的“村超”。在那里,足球真正回归到了纯粹的体育本身,所有的参与者都在为它“双向奔赴”,为它载歌载舞,为它雀跃欢呼。来自民间的“多巴胺足球”,让人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当一件复杂的事情回归本真,不再掺杂任何功利的目的,那么你从这件事情上所能得到的,除了快乐,还是快乐。
埃尔诺说:“其实我们完全是在同一个世界上,时间同样在无情地流逝。”旧的一年已然过去,新的一年已经到来。就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双向奔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