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志愿填报行业鱼龙混杂,套路丛生,或是以“专家”噱头,忽悠家长上当,或是持“证书”上岗,包装专业能力,或是凭“话术”招生,靠“大数据”辅导,实则是通过制造、贩卖焦虑,利用其中的“信息差”牟利。考生不能盲目听信“专业指导”,而应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向学校老师、毕业校友询问经验,科学合理确定适合自己的高考志愿。
高考结束后,学生和家长最关心的就是分数和志愿填报,尤其是志愿填报,更需慎重对待。6月21日,居民李女士联系了一家教育咨询机构,打算花3万元请人“一对一”指导填报志愿。网格员得知后立即发出提示,请家长谨慎选择,避免造成经济损失和填报风险。(据6月23日《太原晚报》报道)
3万元并非小数,为什么李女士愿意花3万元,请机构给孩子填报志愿?除了自己没掌握志愿填报的技巧外,主要原因是对方宣称拥有所谓的“内部大数据”,能够“精准定位”,确保考生考取心仪的高校和专业。
事实上,每年高考填报志愿前,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都会发布当年高考成绩统计情况和近年来各高校录取分数情况,市面上的咨询机构所使用的参考数据均通过该公开渠道搜集汇总,普通公众也能收集到。
虽然高校招生计划已确定,但是报考人数和报考人员分数的高低都是未知数,哪怕再精准的计算也无法准确预测。不可否认,在高考志愿填报期间,高校招生系统后台能够看到报考某个学校和有关专业的人员情况及数量,但这属于国家秘密,是不允许向外泄露的。即使有利益诱惑,相关工作人员也不敢拿自己的饭碗和自由开玩笑。所谓的“内部大数据”,纯粹是虚假宣传和忽悠,意在让更多人入坑。可以说,高价志愿辅导就是在收割“智商税”。
虽然高考填报志愿有一定技术含量,但并不意味着普通人学不会,考生没有必要把志愿填报交给咨询机构,成为被收割的韭菜,付出不菲的代价。尤其是今年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推出免费的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集成海量数据进行个性化匹配推荐,从专业、就业、职业等多方面帮助考生了解学校和专业。考生要借助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结合本人分数所处的位次、近年来本人分数位次录取高校和今年招生数额,以及自己心仪高校的录取位次,综合分析各方面信息,合理定位、统筹考虑,按照“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的思路,分冲刺志愿(即比往年录取位次略高)、稳健志愿(即和往年录取位次接近)、保底志愿(即比往年录取位次偏低)三个区间段,选择相应的高校。这样,就不会比机构指导选择的学校差,还能避免向咨询机构交纳“智商税”。
希望有关部门加强对教育咨询机构的监管和检查,发现利用“内部大数据”等进行志愿填报虚假宣传的应依法处罚,以净化志愿填报市场秩序,切实保护考生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