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商家强制收取包装费,属于违法行为,应当责令改正,情节严重者,还要予以处罚。
“我就买一桶酱油,酱油本身也有把手,为什么非要我支付一元钱环保包装费?”前不久,北京朝阳的王先生想在某商超APP上买一桶酱油,发现在结账时出现了包装费选项,而且不选择包装费选项就不能下单。记者近日采访发现,不少线上商超都存在收取包装费的情况,而一些消费者对此并不认可,认为存在收费标准模糊、收费没有明显提示,甚至强制收费等问题。(据4月29日《法治日报》报道)
桶装酱油本来就有把手,消费者拎起来就能走,配送也方便,但商家还强收一元环保包装费,否则就无法下单。王先生被强制收取包装费,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现象。可以说,强制收取环保包装费,是不少商超APP的“骚操作”。
面对公众质疑,商超理直气壮地给出了所谓的“合理”解释:我们要严格落实国家推行的“限塑令”,给消费者搭配环保包装袋,这是在为环保做贡献。窃以为,落实“限塑令”,用环保袋替换难以降解的塑料袋,这当然没有错。可是,买桶酱油也强付包装费,这合理吗?消费者的选择权在哪?商家的解释属于说东扯西,答非所问,转移话题。
事实上,是不是需要使用包装袋,这应当根据商品性质而定,还要尊重消费者的选择权。诸如桶装的酱油、醋,以及一些本来就是袋装的商品,完全可以不再用其他包装,商家非要强制使用环保包装袋,这种行为就不能用“环保”来解读了。再容易降解的包装袋,过度使用也是浪费,浪费和“不环保”在本质上并无差别。
现实中,不少商超APP以及外卖平台,不但强制消费者使用环保袋,还过量使用环保包装袋——每件商品都配一个包装袋。这就导致了“包装费超过商品价格”的奇葩事。很显然,多点一份商品就多一个包装,这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支出,也会造成因过度包装而产生的污染问题,与环保的初衷背道而驰。
显然,网络商家强行向消费者收取包装费,其醉翁之意不在“环保”,而是有自己的另一个小算盘。有网友爆料称,一份包装袋的成本也就是几角钱,商家却收取一元。虽然商家仅仅能从中攫取区区几角“利润”,但积少成多,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平台打着“限塑令”的幌子,强制消费者使用环保包装袋,不仅从情理上说不通,还涉嫌剥夺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侵犯了消费者合法权益。所以,无论如何,这个“行规”都必须矫正。在笔者看来,外卖包装费如何收取,应该由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规范化、统一化管理,而不应使其成为商家的一笔额外“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