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网评 > 正文

浔郁博议丨着眼长远,以工代“训”

2023-11-22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张日芳   网络编辑:周礼萍  

据“港南宣传”微信公众号报道,港南区湛江镇云柳村山塘水毁整治修复以工代赈工程正如火如荼进行。这一政府投资类的民生工程,优先吸纳脱贫户、低保户就近就地务工,同时采用“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设置”的赈济模式,让40多名本镇脱贫户和低收入群众在参与项目建设的同时接受就业技能培训。

这是我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动实践。

以工代赈,古已有之。范仲淹曾在杭州知州任上,通过兴修水利、修筑堤坝、开辟田垄等,带动灾民贫民获得短期收入,也为后续耕作提供便利生产条件。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后,自1984年以来,我国以工代赈开始作为一项社会经济政策在扶贫开发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十三五”起,以工代赈项目一般包括交通、水利、能源、农业农村、城镇建设、生态环境、灾后恢复重建7大领域。在劳务报酬发放这一传统赈济模式基础上,则进一步拓展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设置、资产收益分红等赈济模式。实践证明,以工代赈在带动群众就业增收、激发内生动力、改善欠发达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发挥出独特而重要的作用。2022年,各地以工代赈项目和在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中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带动超过500万名群众实现就地务工,人均增收超过8000元。

今年3月1日,由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施行。《办法》指出,现阶段,以工代赈主要包括使用以工代赈专项资金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在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等,主要目的是向参与工程建设的群众发放劳务报酬、开展技能培训,促进其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显然,以工代赈政策将更多就业机会引向农村。而其中的开展技能培训,在当前稳增长、稳就业、扩内需的大背景下,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扩大消费的重要手段。拥有技能才能有效增加收入,为幸福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可喜的是,各地基层党委、政府从自身入手,改变曾经的“输血式”扶助思维,依托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积极开展以工代训,鼓励困难群众以技能提升劳动效能,在吸纳低收入群众参与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务工群众参加岗前集中培训,利用项目施工场地、机械设备等开展劳动技能实操培训和安全生产培训,增强其依靠劳动增收的能力,摆脱相对弱势困境,实现当前就业与长期就业有机结合,逐步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认同。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授之以渔”的以工代“训”制度,具有可持续性,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衔接更加有效,让共同富裕之路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