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网评 > 正文

【老徐茶座】退烧药“拆零销售”值得鼓励

2022-12-25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吴睿鸫   网络编辑:周霞  

主持人语:当前形势下,“拆零销售”是缓解退烧药供不应求局面、提高药品使用率的有效举措之一,也是对国家药品销售有关政策的回归,应予以提倡和鼓励。

据《证券日报》报道,面对退烧类药物一盒难求的现象,多地开始执行“拆零销售”模式。12月19日,在北京召开的新冠疫情防控第432场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药监局副局长王厚廷表示,对于投放至药店的大包装退烧药严格要求按需“拆零销售”。同日,南京市153家零售药店统一“拆零销售”,每个顾客限6粒,凭身份证购买。此外,珠海市市场监管局决定自12月20日起,对市内500多家零售药店持续供应退热类药品作“拆零销售”要求,市民在指定药店凭身份证线下购买。

随着疫情防控由“防”向“治”的 “换挡”转向,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烧药开始变得“一药难求”,抢购、缺货等词条屡上热搜。在全国不少地方,面对前来购买退烧药的市民,“没有”“缺货”“卖完了”成了药店的惯用词汇。

疫情防控“新十条”,明令要求各地不得限制群众线上线下购买退热、止咳、抗病毒、治感冒等非处方药物。随后,全国各地及时落实国家政策,纷纷取消退热、止咳、抗病毒、抗生素“四类药品”(也称“一退一止两抗”)购药实名登记要求。一时间,退烧药市场需求量激增,连花清瘟、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明星药品”陷入抢购潮当中,甚至有些市民开始“囤药”,“一药难求”很快蔓延到全国各地。

在这种背景下,北京、南京、珠海等地发布了“拆零销售”政策,对市民采取实名登记、限量购买等制度安排,从需求端对“一药难求”进行有效规制,这不仅能有效避免市民非理性“囤药”行为,让退烧药及时抵达有发烧症状的患者手中,更为重要的是,也能有效舒缓退烧用药市场供应紧张,从而让“一药不再难求”。

据专家介绍,一般而言,感染奥密克戎后5—7天症状就消失了,其中,发烧时间1—3天,临床建议发烧38.5摄氏度以上再服用退烧药。从权威专家和一些“阳过”的网友的经历来看,全程服药量可能也就3—5粒,即可实现“阳康”。比如,一盒布洛芬胶囊24粒,若像南京市规定每个顾客限购6粒,一盒退热药“拆零销售”可以满足4名患者需求,这既可以充分提高药品使用效率,又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药品浪费。

事实上,药品“拆零销售”并非制度创新。自2000年起,国家药监局颁布并多次修订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就屡次强调,药品零售操作包括药品“拆零销售”,并要求药品零售经营场所具备所需的调配工具和包装用品。然而,这项公共政策自颁布至今已过去二十多载,执行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究其根源,作为市场主体的销售终端药店,缺乏内在动力。同时,这种销售模式还会带来药品污染、后续储存安全等风险,从而导致药品“拆零销售”几乎沦为一纸空文。

疫情当下,药品供应成为最大的民生问题,不妨以新冠退烧药品保市场供应为切入点,来全面激活药品“拆零销售”制度,重拾昔日“拆零卖”“小份装”的好传统。一方面,国家层面应在药品“拆零销售”上给予政策倾斜,允许终端销售时,有一定幅度的价格提升,在药品回收上给予财政补助,充分保障销售终端的合理利润。同时,强化对公众科普的宣传力度,大力营造“合理用药、节约用药”的良好氛围。

从长远来看,杜绝家庭药箱里的浪费,全面实施药品“拆零销售”,不仅符合我国现有国情,是“健康中国”题中之义,也是“绿色中国、节约中国”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更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