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8月2日《新京报》报道,在网络日益普及的同时,流行语词也悄然进入了孩子们的日常表达。有不少家长或老师担心孩子们“不好好说话”。在语言习得期,流行语词的频繁使用是否会对他们的表达习惯甚至思维方式产生影响?对此,作家黄集伟表示,这个现象确实值得注意。在语言习得期,流行语词摄入频繁,确实可能对学生的表达习惯、思维方式产生影响,但应对的办法应该是合理疏导,而不是“围追堵截”。
Yyds(永远的神)、ssmy(盛世美颜)、zqsg(真情实感)、u1s1(有一说一)、dbq(对不起)……面对这些青少年常用的宛如天书般的网络流行语,如果不是括号中的汉字“翻译”,相信很多成年人都会是一脸懵。
对于青少年广泛使用网络流行语,有的家长、老师高度紧张,也有的放任不管,任其发展。其实这两种态度都不可取。网络流行语有其存在的价值,绝非洪水猛兽,但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需警惕它们泛滥成灾。
在当下,网络已经成为了青少年成长、交流的重要场所,有的甚至表现出了“线下无话可说、网上无话不说”的网络和现实“倒挂”的现象。对此,我们既要肯定网络流行语存在的价值,以及它们在青少年快速交流、寻找认同、建构自我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也要防止网络流行语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低俗、“失语症”、文化消解等问题。
“网络流行语呈现出求新、求变、求简、求快的特征”,也正是这些特征使得它们能在第一时间俘获青少年的心,网络流行语能用最简短的篇幅讲清楚他们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样的沟通交流是高效、简洁、平等的,不像现实世界中面对长辈发言时需要小心翼翼、字斟句酌。
而且网络流行语除了沟通交流,更已成为了一种身份认同的“标签”,让青少年之间能迅速拉近距离,进而建立“小圈子”“小团体”来形成自己的认同圈,这在成年人看来似乎有些不真实,但对于他们而言这或许是“完成自我建立的需要”。其实这样的过程,我们成年人也曾经历过,面对“垮掉的一代”的标签,我们不也曾用过只有自己才懂的“流行语”进行过抗争与正名吗?所以,面对当下青少年的“专属语言”,家长、老师不妨多些平常心。
当然,网络流行语中存在的问题也需要加以重视。一方面,网络流行语中的低俗问题如不解决,不仅会使青少年呈现粗鄙化倾向,也会在现实世界形成反噬。如“伞兵”本是非常值得尊重的兵种,可在网络中特别是在弹幕里,它却成了粗俗骂人的词汇。“伞兵”的使用不仅降低了青少年骂人的道德压力,也让真正的伞兵被污名化。另一方面,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也会大大降低青少年的语言表达能力,甚至出现“失语症”。见到值得赞美的事物,已经不会或懒得组织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达了,一句“yyds”包打天下。长此以往,汉语被污染、被弱化绝非耸人听闻。“丧文化”“糊弄学”在现实中的践行也有着不可估量的负面效应。
网络流行语作为正常语言的一种补充并无不可,但如果成为了青少年大范围、高频率使用的主要语言,甚至喧宾夺主、本末倒置,挤压正常语言生存的空间,那就需要家长、老师和全社会都提高警惕并加以引导了。作为家长、老师,首先要正视、了解自己并不熟悉的网络流行语,打通与网络流行语的隔阂,在此基础上,少些家长式说教、多些对等沟通,引导青少年合理、有度使用网络流行语,这样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