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行业 > 正文

防溺水 为孩子们筑牢生命防线

2025-07-05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 陆颖敏 实习生 罗铮彬  

“如果不是救援人员拉了我一把,我可能已经不在了。”回想起上周四惊魂一幕,李女士仍心有余悸。

6月26日19时许,李女士在市城区大东码头渡口玩水时,看到两名孩子不慎滑入深水区,她赶忙下去救人,但因水太深被困于水中。危急时刻,贵港市蓝天救援队队员刘季参奋不顾身跳入水中施救,最终3人成功获救。

这起惊险救援事件,再次敲响了夏季防溺水安全的警钟。

每年暑假都是溺水事故的高发期。为此,全市各地纷纷行动,采取各种办法防患于未然。

巡逻+管控“堵”住溺水事故源头

港北区贵城街道永新社区紧邻郁江,辖区内水域线长,隐患点多。

7月1日,一场大雨过后,大东码头水位上涨,江边渡口台阶被水淹没大半。不远处,永新社区党委副书记黄洪杰与社区干部在码头巡逻,看见群众玩水便上前劝导。

黄洪杰告诉记者,大东码头附近水域存在大量暗流和漩涡,水域全线禁止游泳。每年夏季,不少市民喜欢到码头玩水,部分群众经过劝导后自觉离开危险水域,但仍有部分群众不予理会。甚至有些孩子瞒着父母,偷偷到江边游泳,危险性极大。“前不久,一个险些被水冲走的小男孩就是瞒着父母偷偷来的,所幸被一个过路的群众救上来了。获救后怕挨骂,这个孩子始终不肯透露名字和父母信息,直到当地派出所和教育局联合调查后才联系上家长。”黄洪杰无奈地说。

港北区贵城街道永新社区巡逻队员在检查江边救援设备。全媒体记者陆颖敏摄。

事发后,永新社区打出一套防溺水“组合拳”:每天8:00至22:00不间断安排社区工作人员巡逻,配备充足的救生圈、救生衣和救生竿等救援设备,上门普及防溺水知识。

记者现场看到,岸边新装了一面“水深危险,请勿游泳”的警示牌,沿岸设置了隔离带,多处危险水域张贴显眼的警示标语,岸边的高清摄像头喇叭循环播放“请勿靠近危险水域”警示语。

江岸边,张女士带着女儿散步。她指着“禁止游泳”的标语问女儿:“小楚,知道这个是什么意思吗?”小楚骄傲地说:“老师说过,不能靠近陌生水域,更不能下去游泳。”张女士告诉记者,她经常教育孩子不能去危险水域玩水,孩子安全意识很好。

黄洪杰表示,该社区将持续强化部门联动,建立由街道牵头,区城市管理局、派出所、社区、学校协作联动的工作机制,通过定期协商、信息共享,确保隐患共查、问题共解,共同筑牢防溺水安全屏障。

“技防+人防”守护生命线

7月,夏日的郁江波光粼粼,港北区武乐镇水石村防溺水巡逻队员宁可浪操控的无人机掠过江岸。“请注意!穿蓝色衣服的小朋友,请立即远离深水区!”宁可浪循着无人机航线定位驱车赶到现场,大声呼喊,岸边嬉水的孩子愣了一下,赶忙退回岸上。

这是武乐镇引入无人机巡逻、防溺水工作得到加强的一个缩影。

购置无人机前,宁可浪同巡逻队的10名队员,每天要轮流巡查该村2公里多江岸和村里将近20个大大小小的鱼塘,一些小路巡逻车过不去,只能步行。“效率低,最怕视线死角。”宁可浪指着江湾处的草丛说,“去年有孩子在那里抓鱼,差点出事。”

为了加强防溺水工作,去年1月,该镇政府配备两台大疆无人机,无人机搭载的高清镜头可清晰识别100米内的人脸,并精准定位落水者的位置,防溺水工作实现“技防+人防”相结合。

“相比于人工巡逻,无人机巡逻范围更广、速度更快、效率更高。以往人工巡逻一个上午才能巡完,现在无人机只用一个半小时。”宁可浪说。

去年7月8日的实战检验了这套系统的价值。下午3时许,无人机在巡航时发现水库有个小孩在摸螺,大半个身子沉在水中。正在巡逻的宁可浪赶忙往水库冲,将孩子劝离水库。从发现情况到劝导孩子离开,全程仅用10分钟。“要是靠人力巡逻,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获救孩子的家长蒙大叔心有余悸地说。

武乐镇党委书记范炳和介绍,武乐镇下辖8个村,其中5个村沿江而居,每年夏天,防溺水都是该镇重点工作之一。为了贯彻安全第一理念,该镇给所有家长发一封信,提醒家长履行监管职责;以村屯为单位划分巡逻片区,组织镇村干部、塘主开展早中晚等重点时段的巡逻;在重点危险水域附近安装监控设备,有孩子靠近时进行语音提醒并传递信息给管理员;利用无人机开展全覆盖巡查;暑假期间派镇村干部到武乐码头值守,多举措筑牢夏日安全防线。

目前,武乐镇共有2台无人机参与防溺水巡逻工作。范炳和表示,下一步计划在全镇推广无人机巡逻,以“技防+人防”模式,做好暑期防溺水安全保障。

建设游泳池筑起防溺水生命线

桂平市大湾镇位于郁江边,防溺水工作任重道远。7月1日,记者到该镇采访。

大湾一中游泳池,11岁的蒙晓美一个猛子扎进碧蓝的泳池中,岸上的游泳教练吹响哨子:“注意换气,头不要乱动!”

一年前,这个女孩在江边玩水时被水浪冲到江心,险些遇险,如今她成了社区泳池的常客。

每天下午4时许,泳池课准时开课。蒙晓美穿戴好泳衣泳帽,热身后,轻巧地跃入水中,蛙泳、自由泳来回切换,像一条鱼儿在水中欢快游玩。

桂平市大湾镇大湾一中泳池,孩子们在学习游泳。全媒体记者陆颖敏摄

“游泳很好玩,在这里游泳,爸爸妈妈很放心。”蒙晓美说。

近年来,大湾镇实施“一村一泳池”工程,全镇所有村实现泳池全覆盖,从根本上破解防溺水难题。

“以前暑假每天要巡1.5公里河岸,嗓子都喊哑了。”大湾社区防溺水队队长覃颖健翻出手机里的老照片:“这是2021年8月,队员劝离在江边玩水的孩子……”

“孩子们天性亲水,光靠堵怎么行?”村民的话引人深思。

2023年5月,桂平市开展“一村一泳池”建设,利用乡镇各中小学校闲置土地建设游泳池,满足群众需求,把“野泳”的孩子“引”到安全水域。

“建泳池的钱从哪来?”记者问。

“我们采用‘募捐+村集体经济+党群服务经费’的方式筹集资金,全面启动行政村游泳池建设工作。”大湾镇党委宣传委员蒙春梅介绍,2023年8月以来,该镇共建成游泳池17座,总占地面积2700多平方米。2024年起,全镇中小学将游泳课纳入教学课程,每生每学期约10课时,充分满足基础教学需求。

泳池另一边,10岁的梁炜杰正在教练指导下练习仰泳。“我已经练习游泳两年了,我很喜欢游泳,教练还教我们游泳‘六不准’和防溺水知识。”梁炜杰说。

家长林小兰对社区泳池表示满意:“以前总担心孩子私自去野外玩水,现在有了泳池和专业的教练员、救生员,我们放心多了。”

17座泳池投入使用后,变化正在显现。自2023年8月以来,17座泳池累计接待群众5万人次,全镇无溺水事故发生。

栏目最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