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要详细写上引进良种母猪的数量、引进的时间。”
“还要提供供种单位的《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材料齐了,我帮你打印验收申请,你在这里签字、盖章就可以了。”
……
6月20日,桂平市畜牧站站长梁友德办公室里,他正耐心指导养殖户王奕闯办理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项目相关手续。这一幕,是梁友德日常工作的缩影。
作为畜牧站站长,梁友德既是养殖户信赖的 “引路人”,更是推动当地畜牧业绿色发展的 “孺子牛”。从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到实施牛繁育创新项目,从摸清污染“家底”到为养殖户排忧解难,梁友德用脚步丈量着桂平的每一寸土地,用科技为畜牧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近日,梁友德获授予广西五一劳动奖章。
图为梁友德到广西桂平骏盈农业技术有限公司母牛繁育基地指导工作。 受访者供图
技术推广,益生菌里“淘”出生态效益
走进桂平市通宝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猪舍,6000多头肥硕的生猪在干爽的栏舍里休憩,只闻轻微的哼声,却无刺鼻的臭味。合作社负责人王奕闯正指挥着工人往饲料槽投放掺入益生菌的颗粒饲料——这正是梁友德推广的生态养殖技术核心。
“以前猪圈臭得苍蝇成群,工人进去都得捏着鼻子。现在用了益生菌,不仅猪粪变干、臭味没了,而且猪肠胃好、生病少了,每头猪能多赚不少钱!”王奕闯黝黑的脸上满是笑意。
梁友德的生态养殖推广始于2016年。当时,他带队前往外地学习,在一个有粪污的养猪场却闻到了淡淡的青草味,养殖户们大受震撼,决心将技术带回桂平。然而,初期试验并不顺利,掺入益生菌的饲料导致猪消化不良。梁友德没有放弃,请来专家与养殖户反复调整菌种配方,终于摸索出适合本地气候条件的生态养殖技术。
2019年非洲猪瘟疫情爆发,这项技术成了养殖场的“救命稻草”。梁友德在原有基础上尝试运用微生态制剂和发酵中草药防控,效果显著,后迅速向养殖户推广。“当时很多猪场损失惨重,我们的猪成活率却很高。”王奕闯至今感慨。如今,他的6000多头生猪全部采用生态养殖。
推广新技术,关键在于让养殖户看到实效。梁友德策划举办畜禽现代生态养殖技术培训班,亲自担任讲师。他用最朴实的方言讲解复杂的微生物原理:“这就好比给猪牛羊请了个‘肠胃调理师傅’,消化好了,粪便就没那么臭、那么毒,猪仔牛犊少生病、长得快,这不就省钱又省心吗?”养殖户们都说:“跟着梁站长走,心里踏实!”
8年来,梁友德累计举办培训班16期,培训养殖大户298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3万多份。桂平市已有264家规模养殖场通过生态养殖认证,有效解决了养殖污染问题。他参与实施的畜禽生态养殖模式及关键技术创新示范项目,显著改善了养殖环境,降低了饲料成本和损耗,提高了畜禽健康度和生长速度。据统计,近3年来,该技术在桂平市应用于生猪159.76万头、鸡1122.26万羽、牛16.61万头,累计创造经济效益约4.69亿元。
创新集成,“良种+良法”助产业腾飞
近日,记者走进广西桂平骏盈农业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骏盈公司)母牛繁育基地,只见牛舍整洁,1000余头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等优质肉牛在悠闲进食。与传统养牛场不同,这里弥漫着淡淡的草香味,不见粪污踪影。
“以前养牛最头疼的是排污,现在牛粪成了宝贝。”该公司董事长陆健鹏说,这得益于梁友德推广的微生物发酵垫料床养牛技术。牛舍地面铺上5—10厘米厚的微生物发酵垫料(由木糠、谷糠、农作物秸秆等原料组成),微生物能快速分解牛的排泄物,栏舍变得干净无臭。牛在舒适环境下生长,蹄病等疫病也减少了。
“利用牛的运动实现垫料的翻动,形成发酵有机肥后还田,实现了养殖全程不冲水,真正实现粪污零排放、零污染的种养结合绿色循环。”该公司技术人员蒋勇说,这不仅解决养殖粪污处理难题,还为农田提供了优质肥料,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梁友德深知,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良法”需配“良种”。骏盈公司是他实施牛繁育与健康养殖技术创新集成示范项目示范点之一。他常在此现场培训,抓起一把垫料向养殖户展示:“大家可别小看这层‘垫子’,它就像给牛蹄穿上了‘气垫鞋’,能预防蹄病、减少肿胀疼痛。里面的益生菌能分解粪尿,大大减少臭味。以前一天不清理栏舍就臭气熏天,现在3—6个月清理就行,省工省力。”
品种改良是场“持久战”。过去,养殖户依赖自然交配繁育,不仅效率低,还容易传播疾病。为推广人工授精技术,梁友德多次到木圭、金田、寻旺等乡镇调研,到养殖户家中了解难题、收集需求。他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精心编排培训内容,在培训课上一边对着牛模型演示如何注射激素注射液,一边讲解注射要点:“时间、剂量得把握准,这关系到母牛能否顺利同期发情。”他还带领大家走进牛舍,手把手现场教学。
“这法子好!啥时候配种咱说了算,还能用上最好的种牛基因,管理也方便。”养殖户们纷纷点赞。
这项“良种+良法”的创新集成,给桂平市肉牛产业插上了翅膀。“牛繁育与健康养殖技术创新集成示范”项目实施以来,不仅改善了养殖环境,降低了人工需求,还提高了牛群整体产量,减少了疾病的发生。截至目前,该技术覆盖桂平市34.50万头牛,累计实现新增销售额17.48亿元,新增利润5.25亿元,实现全程绿色生态养牛。
普查攻坚,摸清家底为绿色转型奠基
推动畜牧业绿色转型,首先要精准“把脉”,摸清污染“家底”。2018年,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启动,桂平市畜牧站承担畜牧业方面的普查重任。梁友德作为负责人,深知这是一场硬仗。
“普查工作是制定环保政策、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的基础,数据必须精准。”梁友德迅速组建了30人的工作小组,每个乡镇都配备了普查员。他精心组织培训,详细讲解普查的流程、方法和沟通技巧。
“普查工作不是简单的数字统计,而是要详细了解养殖场的实际情况,只有掌握准确的数据,环境整治才有依据。” 梁友德强调。他与普查员深入各养殖场,详细记录猪、牛等畜禽的存栏出栏量,了解污水产生量、处理方式,实地测量化粪池容积,查看排水管道、储液池等设施。“化粪池容积要精确到立方米,一点不能含糊。”梁友德穿梭于栏舍间,反复叮嘱。
在普查过程中,梁友德更注重数据的分析和应用。他带领团队深入研究,分析不同养殖场的污染特点和治理难点,为后续精准施策提供科学支撑。“普查让我们全面掌握了污染情况,制定针对性环保措施心里更有底了。”梁友德说。
入户、填表、整理数据……经过两个月的连续奋战,梁友德和团队完成了对桂平市320家养殖户的普查,建立起桂平市农业源畜禽养殖业污染源普查数据库。这份宝贵的数据,为后续精准制定污染防治政策、科学规划养殖区域、有效分配治理资源等奠定了基础。
普查期间,梁友德主持开展普查建库工作并培训人员,指导养殖企业完善记录,涵盖经济规模、用水排水、污染治理设施效率及运行情况等。2020年9月,他因表现突出,获国务院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表扬。
多年来,梁友德扎根基层,用科技推动桂平畜牧业向绿色、高效转型,用创新成果持续为这片土地的生态牧歌增添动人旋律。他的付出获得了广泛认可,累计荣获表彰奖励23项,其中获国家级表彰奖励1项、省部级表彰奖励2项、市厅级表彰奖励8项、县处级表彰奖励7项;获得发明专利(独立完成人)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4项排名第一、1项排名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