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覃塘区樟木镇黄龙村龙口屯一位90多岁的老人去世,次日亲属为其简办后事:没有锣鼓唢呐,没有系列法事,只有村中群众代表前来行礼、至亲跪别。随着主家门前响起一阵短时炮声,“八仙”抬棺出门,不多时逝者便入土为安。
6月24日,骄阳似火,记者来到龙口屯采访,了解到此事并非个例,而是该屯40多年来白事简办的常态。自上世纪80年代初起,龙口屯就成立红白喜事理事会,约定白事不请道公,均由逝者家人及亲朋办理丧葬事宜,且丧葬仪式从简,这一文明风气延续至今。
移风易俗,党员先行
由于受传统观念束缚,龙口屯移风易俗之路并不平坦。黄龙村党支部书记秦永杰是龙口屯人,他说:“我们壮族民间有信仰道公、师公的传统。40多年前,屯里群众普遍认为,有人去世后要由道公、师公主持系列礼仪和法事,逝者才能入土为安。若不请道公,会被视为不孝、藐视祖宗,甚至担心祖宗‘回来闹事’,主家也会被人看不起。”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尤其是物质匮乏、交通不便时,龙口屯和多数农村一样,遇红白喜事总想着多请亲戚朋友,在往来中维系人情,难免顾及“面子”——手头宽裕的尽力操办,经济困难的也借钱“撑场面”,攀比之风渐长,铺张浪费成习。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号召广大群众抓好精神文明建设。1980年,时任黄龙大队民兵营长的共产党员秦凤新(龙口屯人)决定从破除白事大操大办陋习入手,树文明新风。他一边走访屯内有威望的族老、热心服务群众的党员及生产队长,凝聚破旧立新共识,大力宣传移风易俗;一边耐心做群众思想工作。1982年春,龙口屯村务管理小组立下“丧事不得请道公”的规定。
现年80岁的阿至爷爷回忆,当年这一规定公布后,外村群众议论纷纷,觉得如此“不孝”,肯定推行不下去。但龙口人言出必行:当年秋天,屯中一位长者去世,秦凤新和两位家族中有威望的人士坐镇,指导逝者家属白事简办——不请道公,省去倒药树、扮古戏、轮番抄写吟诵等环节;不请唱师,只请一名熟悉礼仪的乡邻诵读逝者生平,主持必要的叩拜、入殓和出殡等环节。同时叮嘱外嫁女不携夫家亲友团返回(原有说法是外嫁女带的人数越多越有面子),不占用他人时间,不打扰本家以外的人。
如此一来,以往历时三天两夜的白事,缩短至半天一夜,费用节省50%以上。主家看着核算好的账单,意味深长地点了点头。
有了先例,村民思想真正受到触动。秦凤新抓住时机,带领村民学习政策,分析白事大操大办的弊端,和村务管理小组成员一起梳理程序清单、列出费用清单,共同商讨如何为这两张清单去繁从简。1984年,屯里组建白事理事会,制定白事公约和工作制度,正式将“节俭、文明办丧”纳入村规民约,监督落实。
自此,龙口屯白事均在理事会指导下节俭办理,有效遏制了大操大办之风,减少了铺张浪费,树立起文明新风。
黄龙村龙口屯村民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全媒体记者张日芳摄
文明办丧,以省为荣
采访中,记者在屯口小亭子和几位乘凉的老人聊起天。70岁的阿中大叔说,在白事公约约束下,屯中白事一简再简,进入新世纪后形成“七不”铁律:不请道公、不扎置“白马”、不添置“楼房”、不起幡、不请逝者入“新房”、不请逝者坐马去“旅游”、不敲锣打鼓。
时间上,一般只办1天,特殊情况不超2天;规模上,无论家族大小,白事宴席不超15桌,每桌菜品不超8个(通常6个,一式两份共12碗),每桌费用不超400元。服务工作由主家兄弟和邻居承担,不另请付费队伍;亲友随礼一般100元,最多不超200元,平均每场白事花费不超1.5万元。
为让文明办丧传承下去,每个家族都由有威望人士担任“首席监督”。几十年来,他们一是紧盯旧俗反弹:按传统,外嫁女为逝者请唱师被视为孝敬,曾有外嫁亲属请唱师来,刚到村口就被监督人员劝止;二是紧盯餐桌制止浪费:有人想多上菜品显家底,监督人员及时介入,耐心劝解“此举会抬高人情负担,并非光荣事”。
“相比传统大操大办每场花两三万元的排场,有人说我们龙口屯白事‘小气’,但全屯群众都拥护认可,大家以省为荣。”村民秦奇杰说。以前,主家觉得“八仙”抬棺辛苦,常安排后厨多添牛肉、啤酒等“特殊待遇”。但从2023年起,包括“八仙”在内的村民一致认为,不需要这份特殊对待,平等才最好。这般一视同仁,反倒让他们更踏实。
厚养薄葬,生生不息
与“白事简办”相呼应的,是龙口屯“厚养薄葬”的理念与实践。
龙口屯青壮年敬老爱老,有口皆碑。共产党员秦红,46岁,家中务农,间或从事装修工作。他70多岁的父亲近年因病行走不便,秦红只要不出远门,每天必抽时间背父亲在环村路上走两圈,有时坐在玉米地旁,给父亲讲一些趣事,像照顾孩子般让父亲身心有依靠。秦奇杰说:“上周秦红来我家吃晚饭,吃到一半突然说要回家晾温开水——出门时给父亲保温杯加的是开水,怕父亲被烫。这件小事让我们感到他非常有孝心。”
龙口屯通过群众自我管理推进移风易俗,全屯崇德向善、敬老孝亲,像秦红这样的好村民还有很多。据了解,屯里现有1810多人,其中70岁以上老人140多人,每位老人都能得到子女、儿孙、屯中青年志愿者或志愿组织的照料。
烈日下,记者在屯口小亭子与老人们闲聊,望着眼前不算广阔却满眼翠绿的田野,闻着村庄里的炒菜香,听着孩子嬉笑与鸡犬鸣叫声,深切感悟“生生不息”的含义。谈及生死与厚养薄葬,年近80岁的成一老伯淡然一笑:“有人说我们龙口白事‘抠门’,不舍得请道公做全套仪式。可这又算什么?只要年轻人懂事,不管外出打工还是在家干活,都把老人放心里,让老人过得舒心,就够了。等我们真到了人生尽头,薄葬厚葬都是回归大地,节俭办事,才是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