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栏 > 文化中国行 > 正文

​【文化中国行】传承140多年,思迴石山塱依旧火热

2025-02-16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张庆杰  

2月8日是农历正月十一,平南县官成镇思迴石山塱(圩)迎来2025年的第一塱,现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思迴石山塱。全媒体记者张庆杰摄

“我从来没有体验过这么热闹的集市,这里的商品琳琅满目而且价格亲民,还能品尝到当地的特色美食。”来自玉林北流市的刘女士说,“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挤了半天,虽然很累,但非常值得趁。”

思迴石山塱位于官成镇双马村岩脚屯,因地处思迴石山脚下而得名。这里便是方圆百里的群众交易农具、生活用品的贸易集市,至今已传承了140多年。

“趁一塱,身体强又壮。”是当地流传甚广的民间俗语,又有“趁塱能带来好运气”之说。如今,虽然思迴石山塱塱日只保留了农历正月十一、正月十五和二月初一这3天,但每年塱期前来购物、游玩的游客有10多万人次。

当天早上7时许,集市逐渐热闹起来,来自四面八方的商贩如约而至,在各自摊位摆设商品,等候游客的到来。上午11时,思迴石山塱周边已经停满各种车辆,摊位绵延数公里,路上的游客摩肩接踵,场面十分壮观。

攀登思迴石山的游客络绎不绝。全媒体记者张庆杰摄

游客摩肩接踵。黄权摄

宋祖云是思迴石山塱的老客商,50年来,每逢塱日都来摆卖“木鸟”。她和老伴制作的“木鸟”栩栩如生,用丝线牵着便可迎风飞翔,深受孩子喜欢,一下子便卖出了几十只。“50年了,我见证了石山塱的不断发展,客商越来越多,游客也越来越多,还有很多外地的游客。我的‘木鸟’售价从最初5毛钱一只到现在5元钱一只,一天最多可以卖出1000多只,收入5000多元。”宋奶奶开心地说。

同是手艺人,潘师傅则在思迴石山游客登山的必经之路设摊售卖其现场编制的手工艺品。“这条龙多少钱?”“这头牛多少钱?”“凤凰多少钱?”在潘师傅的摊位上,用铝线、牛筋竹编织的龙、凤凰、雄鸡等活灵活现,吸引了众多游客围观购买,一会儿就进账几百元。

购买风车。全媒体记者张庆杰摄

购买狮头。全媒体记者张庆杰摄

购买编织篮。全媒体记者张庆杰摄

购买气球。全媒体记者张庆杰摄

游客满载而归。全媒体记者张庆杰摄

石山塱是围绕思迴石山而形成的集市,思迴石山也迎来了大量的游客。据史料记载,宋代皇祐初年,龚州(今平南)知州程晌聘请大学者周敦颐为其两个儿子程颢、程颐讲学。周先生喜欢大自然,把两个徒弟带到距平南县城约20公里的思迴石山讲学。后来,这师徒三人成为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世称“周程三夫子”。“周程三夫子”在思迴石山讲学以及“二程”笃理好学的事迹对平南人民的文化、民俗和生活影响颇大,当地人把“周程三夫子”讲学的山岩取名“文昌岩”。2017年,畅岩石山“二程”夫子读书遗址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山塱是浔江以北的桂平、平南、金秀、蒙山、藤县等地群众交易农具、生活用品的塱期贸易集市。随着时代的发展,石山塱逐渐发展为浔江两岸共同的文化遗产,承载了当地的文化记忆,凝聚着当地人民的思想情感。

“近年来,随着我们村的交通条件不断完善,加上石山塱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了周边县市的大量游客,甚至还有来自广东、湖南、贵州等外省的游客。”双马村老支书吴锦标介绍,石山塱不仅为群众交易春耕农具、生活物品提供方便,还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官成镇党委书记何文婵在石山塱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石山塱作为发源于传统农事节庆的乡村文旅品牌,不仅成功塑造了官成镇的特色品牌形象,还创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模式,有效带动零售消费、旅游消费等配套服务发展。今年活动规模再创新高,设置特色展位300余个,打造了集产品展销、文旅打卡于一体的综合性乡村集市游览。活动期间,官成镇党委、政府牵头成立多部门联动的活动指挥部,实施“安保网格管理”保障机制,通过设卡设岗疏导交通,提供便民服务,让群众既感受集市的热闹又享受到安全和谐。

思迴石山塱现场人流如织。全媒体记者张庆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