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护航民营企业稳健发展

2025-11-17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余梦 陆子烨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标志着法治对民营经济“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迈上新台阶。贵港市两级法院紧扣“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主线,将司法服务嵌入民营经济发展全链条,通过创新机制、调解优先、判后引导等举措筑牢法治屏障,让民营企业安心投资、专心经营、放心发展。

创新机制,为企业铺就“发展快路”

覃塘区是广西乃至全国重要的林木集中生产基地,木业板材家居全产业链企业超2100家,带动就业超10万人,其中东龙镇是板材经济重镇。针对板材行业纠纷频发制约产业升级的痛点,覃塘区人民法院东龙法庭建立涉板材企业案件“快立、快调、快审、快结”机制,成为护航特色产业的司法“前哨”。

此前,贵港某公司多次向东龙镇某板厂采购桉树皮等货物,却拖欠186万元货款,板厂催讨无果后诉至法院。东龙法庭兼顾各方利益、助力企业纾困,在立案后15天内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圆满化解多年纠纷,板厂老板感慨:“你们做事有效率有质量,让我们这100多万元货款有了着落。”

持续畅通涉企案件绿色通道,是全市法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核心举措。2024年,贵港全市法院解决商业纠纷用时降至73天,同比缩短6天。同时,法院针对不同涉企案件创新机制:一是聚焦涉企劳务纠纷,与市总工会、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联合成立贵港市劳动人事争议多元调解中心,设立劳动争议审判巡回法庭,2024年以来通过诉前联调化解农民工群体讨薪纠纷1251件,实现劳企“双保护”;二是聚焦知识产权保护,设立“荷城知盾”调解中心及巡回审判工作站,构建“1中心+2站”多元保护格局,推动矛盾纠纷源头治理。三是机制创新的“乘法效应”持续显现,全市法院逐渐形成“前端纠纷多元化解、中端高效实质解纷、末端延伸参与治理”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格局,“荷法善治 护企优商”品牌效应扩大。其以“三个注重”办理涉企案件、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入选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市县法治建设案例选编》。

以调止争,为产业破解纠纷困局

“我是安徽人,在桥圩镇经商20多年,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没想到法庭和商会能这么高效帮我解决难题,我更有信心在桥圩发展了。”近日,港南区人民法院桥圩法庭与桥圩商会联动,成功化解一起羽绒买卖纠纷。

该纠纷源于合作双方在货物交付中产生分歧,矛盾升级影响企业经营。因纠纷专业性强且需维护羽绒企业合作关系,桥圩商会邀请法庭、镇政府共同调解,调解小组从法律风险、行业惯例、商业合作角度分析利弊,最终促成双方和解。

港南区桥圩镇是“中国羽绒之乡”,羽绒加工量占全国28%,羽绒产业是当地富民强镇的支柱。针对产业交易频繁、纠纷易发特点,桥圩法庭创新“法庭+商会”联动模式,发挥司法专业优势与商会行业贴近优势的“1+1>2”效应,为羽绒产业擦亮“中国羽绒之乡”金字招牌提供法治保障。

在涉企案件中优先采用柔性调解,既能修复企业间商业合作关系,又能减轻企业诉累,让企业从“打官司伤和气、不打官司难维权”的“两难”,转变为“纠纷化解促合作、轻装上阵谋发展”的“双赢”。近年来,全市法院持续完善多元解纷机制:通过“法院+园区+工商联”联调模式,成功调解4件债权人代位权纠纷;通过“调立审执”一体化推进,高效化解14名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纠纷,接连收到企业和劳动者送来的锦旗。

判后引导,为企业注入成长动能

司法护航民营企业,既要解纠纷,更要促规范。贵港市两级法院在高效审理涉企案件的基础上,延伸司法服务触角,通过判后答疑、司法建议等方式,帮助企业堵塞管理漏洞、提升法治意识,实现“审理一案、规范一片”。

近日,港北区人民法院审理一起民营企业不正当竞争纠纷案后,针对企业负责人对判决结果的疑问组织判后答疑,从法律条文适用到案件事实认定逐一释法明理。企业负责人表示:“法院的判决我们心服口服,感谢法官详细解释,让我们明白哪里做得不对,以后一定规范经营。”

全市法院将“服判息诉”融入审判各环节,把“纸上判决”延伸为“实践指引”,促进民营企业规范发展。同时,完善“个案研判—类案分析—行业预警”机制,通过企业家座谈、“法官送法进企业”活动为企业送上“法治服务包”。2024年以来,针对物业服务合同纠纷、银行信贷、非法采矿等行政执法规范性问题,先后发出司法建议32份,化解企业发展潜在隐患。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贵港市两级法院以务实司法举措,将法治保障贯穿民营企业发展各环节——既当“解纷者”,又做“护航员”,让民营企业在法治阳光下安心经营、大胆创新,为贵港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法治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