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纸映团圆
——那乡剪纸里的技艺传承
全媒体记者 陆颖敏 见习记者 莫文兰
图为非遗传承人黄彩林 (右) 同女儿在剪纸。全媒体记者陆颖敏摄
9月19日上午9时30分,港北区兴贵路与仙衣路交接处一间临街工作室里,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墙上,映得满墙的剪纸作品愈发鲜亮。
贵港市剪纸协会副会长、覃塘区那乡剪纸非遗传承人黄彩林正低头专注着手中的红纸,剪刀轻转,细碎的纸屑如雪片般落在灰褐色的实木桌上。她身旁,6名协会成员围坐一桌,剪刀与红纸碰撞的“咔嚓”声此起彼伏——这是她们为即将到来的中秋节准备的“非遗贺礼”。
“小时候村里老人常说,‘红纸剪花,日子红火’。”黄彩林停下手中的活,指尖捏着刚剪好的“玉兔拜月”,边角还留着细密的锯齿纹。今年63岁的她,与剪纸的缘分始于覃塘区东龙镇农昌村的老宅里。“8岁时,每到中秋前后,外婆就搬个小板凳坐在屋檐下剪纸,剪月饼、剪桂花,给街坊邻居的孩子们当玩意儿。”她蹲在一旁看,看着外婆的剪刀像长了眼睛,红纸上转眼就跳出活灵活现的图案。“我闹着要学,外婆就把小剪刀塞到我手里,说‘慢慢来,心要静,手才稳’。”
这一“慢”,便是30多年。从模仿外婆剪简单的“囍”字,到掌握那乡剪纸“圆如明月、尖如麦芒”的独门技法,黄彩林的剪刀磨了一把又一把,指尖的茧子厚了一层又一层。“那乡剪纸讲究‘刀随心意走,纸传情味长’,剪中秋的题材,更要剪出团圆的暖乎劲儿。”她拿起一张刚剪好的“桂花望月”,纸上桂花用细细的线条勾勒,玉兔的耳朵却特意剪得圆润:“中秋的兔子得温顺,才像陪着家人过节。”
工作室的木桌上,堆放着一摞刚完成的中秋主题剪纸:“玉兔拜月”里的兔子用了刻印剪法,“团团圆圆团花”中每一片花瓣都刻得细腻,还有年轻人们喜欢的简约版“爱心”剪纸。这些作品,全部出自黄彩林和她的学员之手。
“以前那乡剪纸多在春节、婚庆时见,中秋题材很少。”黄彩林说,中秋也是大团圆的日子,剪纸咋能缺席?于是她和协会成员一起画图、构思,结合古籍里的中秋习俗,创作出“玉兔报月”“月下捣药”等新作品。
“你看这张‘团圆饼’,中间是玉兔和月饼,周围刻了一棵桂花树,寓意团团圆圆、富贵绵长,老人和年轻人都喜欢。”
黄彩林是覃塘区那乡剪纸艺术的第四代传承人,自2023年初起,她多次组织那乡剪纸艺术展公益性活动,先后在覃塘区覃塘街道、东龙镇和市区新世纪广场等地举办剪纸艺术的免费公益宣传、介绍和讲座10多场(次)。
学员黄少娟是覃塘区大岭乡一名幼师,跟黄彩林学了3年剪纸,如今已在学校组织多次剪纸活动。“去年中秋节前的剪纸课,孩子们剪了‘中秋灯笼’,4岁半的小夏在红纸上剪了一家三口,说‘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我把她们放在灯笼里,就像她们回来一起过节一样’。”黄少娟眼眶微红,“剪纸让孩子们学会了表达爱,这就是传承的意义。”
临近中午,工作室里的剪纸作品渐渐铺满了长桌。黄彩林拿起一张“团圆花”剪纸,阳光透过镂空的花纹,在桌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我小时候跟着奶奶学剪纸,现在带着年轻人、孩子们剪,这剪刀里藏着的,是中国人的团圆心。”
中秋的脚步近了,黄彩林计划在9月底举行的港北区中秋节系列活动中,把这些带着温度的剪纸免费送给社区群众。
中午11时40分,黄彩林和她的学员们仍在桌前继续剪着,她们剪玉兔,剪月饼,剪桂花香里的团圆,让那乡剪纸的故事,在每一个中秋节,都暖乎乎地传下去。
作者:全媒体记者 陆颖敏 见习记者 莫文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