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间绿树环绕,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澄澈湛蓝,村前八垌河蜿蜒而过、滋养着村落。这是7月10日记者在平南县官成镇育梧村白庙屯采访时看到的场景。
白庙屯距离平南县城22公里,紧靠平南至金秀二级公路。一进村口,一座门楼映入眼帘。再往里走1公里,就到了本次找寻的目的地——位于胡氏祠堂内的胡氏村史长廊。
白庙屯是一座百年村落,胡氏祠堂原是“明经第”,修建于清代同治年间,距今约160年,相对完整地保存了小牌楼、左右耳房、厢房等建筑构架,青砖黛瓦,古色古香。白庙屯还是太平天国名将胡以晃的故乡,据白庙屯胡氏族谱记载,胡以晃是八垌胡氏第七代孙(七世祖),分家后迁至官成镇新平村。
走进胡氏村史长廊,乌黑的廊庑、廊柱和黑色琉璃瓦覆盖的廊顶映入眼帘,廊道两边分别挂着6面文化展示牌,下面整齐排列着两排木制长椅,旁边放置着一张乒乓球台、两张木桌和若干座椅,这是白庙屯村民日常休闲、娱乐、聚会和交流的公共场所。
走近展示牌,记者看到其中一面贴满了老照片。一部分照片是山洪过后大片房屋倒塌、地面一片狼藉,另一部分照片是重建后的白庙屯,规划整齐、村容整洁、村民怡然自乐,两组照片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天上午,天气晴好,几名老人不约而同来到长廊内话家常,看着展示牌上照片,老人纷纷回忆起了旧时的生活场景。“这个是旧祠堂,这个是旧村路,这里是以前我家老房子的旧址,现在变成了漂亮的小公园,我还经常去散步嘞……”老人们指着照片笑着说。
育梧村党支部书记胡善钊介绍,白庙屯地势四周高、中间低。2005年6月,这里遭遇特大山洪,上百名村民因房屋倒塌,无家可归,胡氏祠堂古建筑也因山洪冲刷导致墙体严重变形。为了将本村历史文化保存下来,白庙屯村民自发捐款捐物,在旧址上仿照原布局新建起了胡氏祠堂。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白庙屯受灾村民展开重建。短短6个月后,一幢幢新楼房在废墟上拔地而起,村民们如愿住进了新家,胡氏祠堂也重建完毕,成为白庙屯村民了解乡村历史、传承文明乡风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
由于重建速度快、质量好,白庙屯成为广西第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近年来,白庙屯利用上级投入的重建资金,结合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内容,修建了环屯水泥路,主干道均安装太阳能路灯,修建有篮球场、农村青年小公园和村民活动中心,全屯绿化率达80%以上,乡村风貌焕然一新,先后获自治区“卫生村”、“美丽贵港”村建设示范村、贵港市文明村等多项殊荣。
育梧村还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全村80岁以上老人135人,其中90岁以上老人24人、100岁老人1人。村庄四面环山,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白庙屯后山那棵200多年的大榕树和河边那棵120年的大枫杨树是村里的地标,它们枝繁叶茂,承载着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见证了百年村落的变迁。
近年来,白庙屯以“保护传统系乡愁、文旅融合增活力”为目标,因地制宜,大力开发生态文化旅游,彰显人、景、自然融为一体的人居文化特色,持续擦亮绿水青山生态美的文旅品牌,让百年村落呈现出勃勃生机。
作者:见习记者陆颖敏 通讯员陈玥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