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村史馆浓缩着一个村庄的过往,记录着一个村庄的现在,寄托着一个村庄的未来,是收藏、保护、开发、利用村落历史文化资源、宣传展示村情村貌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是传承乡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平台。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村史馆以其独有的属性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发展为目标,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传承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深入开展“千村百馆”建设工作,引导广大农村深入挖掘村情村史,打造了一批以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家风家训、历史典故、乡贤名人为主题的村史馆,把村史馆建成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博物馆”,留住乡愁、凝聚人心的“加油站”,为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从本期起,本报进行“触摸村史,感受乡愁——我的村史馆”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触摸村史,感受乡愁——我的村史馆”系列报道之一
壮美龙井:村史馆里的“乡愁”
从中心城区驱车10多分钟,记者便来到港北区港城街道龙井村。龙井村位于北环路边,是壮族、汉族等各族群众聚居地,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文明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荣誉称号。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龙井村欢迎您!”村口处,16个大字映入眼帘。走进龙井村村史馆,尘封的历史像是一部多年未启的古籍,缓缓翻开,向我们讲述那些年的故事。
一顶200多年历史的花轿停放在村史馆一角,花轿一旁的墙上展示着龙井村独特的壮族文化、壮族服饰。当地群众以蓝为美,喜穿蓝衣、裹蓝色头巾、唱山歌,形成了蓝衣蓝裤蓝头巾的特色壮族服饰文化,还在日常的吟唱中形成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衣山歌。
蓝衣山歌传承人梁爱月介绍,壮族群众以歌会友、以歌为媒。蓝衣山歌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蓝衣山歌内容丰富,有劳动歌、风俗礼仪歌、生活歌、时政歌、情歌等,歌曲描述了劳动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思想情感,表达了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其中,民间流传数量最多、流传最广的是情歌,表现壮族青年男女相识、相恋、相思的情感。值得一提的是,如今,蓝衣山歌并非壮族群众独有,已成为壮、汉等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瑰宝。龙井村各族群众在历史长河中交往交流交融,许多村民都能即兴唱上几句山歌。
除了蓝衣山歌,龙井村还有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哭嫁歌。“今天我嫁出去后,就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心了……”“这里是我出生的地方,一想到要嫁到其它地方,我的眼泪就停不下来,虽然我也很爱他……”一袭蓝衣、一块蓝头巾,胸前别一朵鲜艳的红花,即将出嫁的壮族姑娘唱着哭嫁歌,由姐妹们背出门。
这是龙井村独特的哭嫁文化。“我们村的哭嫁歌已传承了300多年。”龙井村党委书记陈喜志说。2009年,龙井村的哭嫁歌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陈喜志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哭嫁歌哭诉的是妇女在劳动、生活、爱情、婚姻等方面受到的歧视、虐待和压迫,反映了劳动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哭嫁歌与时俱进,歌词变为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自己离开父母的不舍之情,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目前,梁丽珍、刘月球等人被确定为哭嫁歌传承人,她们每周在龙井村小学传授哭嫁歌,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传承。
各民族团结和谐是乡村发展进步的基石。龙井村有3个自然屯,分别是上龙屯、护龙屯和双井屯,但过去三个屯的群众相处并不算融洽。壮话、客家话、白话,一个屯使用一种方言,大家“你不服我、我不服你”。
“一个村不团结不和谐,怎么谋发展?”2000年,陈喜志任村委副主任,他主动调和各屯群众的关系。一次,上龙屯有人结婚,请护龙屯的人去喝喜酒,大家都不愿意去。“我出份子钱,大家去吃就行了。”陈喜志鼓励大伙儿前去参加,平日里一见面就吵架的同村群众终于聚到了一起。一杯两杯喜酒下肚后,大家“打开天窗说亮话”,心里的隔阂才慢慢消除。
龙井村党委和村委会以此为契机,积极奔走,为村里带回许多农业产业、乡村旅游项目,均等分配给各屯实施。就这样,各屯群众的关系在共同奋斗、潜移默化中得到改善。如今,村里有什么大事小事,村代表们都集中到村里的议事堂商议,共同为全村的发展出谋划策。
三角油灯、戽斗、织布机……龙井村村史馆还陈列着不少村民捐献的旧农具、生产生活用具。物件无声,但无一不在诉说着历史,展现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苍翠雄盘一古村,新楼面面纳乾坤。”如今的龙井村,水泥路直通各家各户,民居错落有致,山青水秀、风景优美。环内是高楼城市,环外是绿野乡村,新时代的龙井村让更多的人在这里找到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