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正文

周日特刊 | 3000多首!为治家风写 “新诗”

2023-07-09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张 思   网络编辑:庞丹婷  

儿子小学毕业考试,语文、数学各考58分;女儿中考成绩总评等级为B……输在“起跑线”的孩子,如何赢在“终点线”上?且 看这个家庭的操作——

3000多首!为治家风写 “新诗”

周氏家训是周胜硕教育子女的法宝。

 

忧伤孤独沐斜阳,

父母谋生在远方。

村口逢人上前问,

双亲何日返家乡?

近日,平南县退休教师刘宏群有感写了一首《留守儿童》的诗,女儿读后随即奉和一首:

远离闹市困村庄,

自小独经雪与霜。

唯恐双亲常挂念,

逢人未敢话凄凉。

父亲读后点赞,母亲点评:境界更高。

这是周胜硕一家人日常生活写的两首诗。像这样的诗词,他们家一共写了3000多首。正是这一首首诗词,让周家的家风日见良好——父母勤勉努力,以身垂范;孩子发奋攻读,成绩斐然。

为完成作业而写诗

今年55岁的周胜硕是平南县审计局一名干部,妻子刘宏群于2021年从教师岗位退休,育有一对儿女。当年,由于离家到外地工作,夫妻俩无法顾及孩子的教育,上面两首诗正是他们家当时的一个真实写照,两个孩子的成绩很不理想——儿子小学毕业考试,语文、数学各考58分;女儿小学三四年级,除法还不会列竖式计算,写作文更困难。

“那时,我们家长要求她每天写300字的日记,她就只能凑字数。”周胜硕介绍,“写打乒乓球,从头到尾就是写她和同学你挡过来我又挡过去,再写球掉下来。检查发现,有铅笔在旁边标注‘128字’。显然,她算了算字数不够,然后又捡起球来,两个又挡过来挡过去写了几十遍。”

“要不写诗吧,一首诗只有4句,如果写五言一句,一首才20个字,如果是七言一句,也不外28个字。”看见孩子凑字写日记这么艰难,教语文的妈妈让孩子探寻完成任务的另一条路子。妈妈认为,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智慧结晶,不管写得怎么样,对孩子的教育应该都是有帮助的。

女儿一听马上高兴起来,这比写300字的日记划算多了。

女儿马上转向试着写诗歌。周胜硕介绍,刚开始,韵不会押,语句也不通顺;有时东抄一句,西抄一句,就只懂分5字或7字一行;妈妈有时也点评一下,不管孩子写得如何,都是给予赞扬的多。“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底子薄,还需要多积累练习,没有太高的要求,能完成作业就行。”周胜硕说。

在练习写诗的过程中,女儿慢慢对诗词文化产生了兴趣,读高中时自己购买《人间词话》《白香词谱》等诗词格律书籍学习,语文成绩也慢慢提高起来。

周胜硕爱好广泛,喜欢诗歌、书法、绘画、乐器演奏等。

为与孩子沟通学写诗

除了成绩不理想,周胜硕还觉得孩子较为内向又叛逆,与他们沟通也不顺畅。周胜硕发现,女儿读高中后,每次放假回家都很喜欢上QQ。于是他便在QQ空间写一些“说说”,有意让孩子发现来“曲线”沟通。

“从那时开始,女儿的其它科成绩也慢慢赶上来,2012年,终于考上一所二本大学。”周胜硕介绍,女儿在读大学期间写的几首现代诗得到了老师的赞扬。他获悉后心想,自己也“要跟上女儿的步伐”。于是,自己重拾上学时的爱好,每个月练写一些诗词,有意与女儿“比拼”。

父女俩默契地成为了“同学”。这期间,女儿教父亲使用小程序掌握古体诗词格律技巧。在女儿的点拨下,周胜硕写诗作词进步很快。2017年开始,周胜硕就把每天的“说说”正式改写成诗词,将日常所见所闻所感,皆变成诗词,每天至少一首,有时一天十几首,还发到微信朋友圈。

放风筝之道

孩童湖畔放风筝,静立多时感悟生。

彩纸剪粘需手巧,长空飘舞必身轻。

攀高摆动宜低调,向下拉牵促上升。

莫笑后端存束缚,每因线断毁前程。

家事

孰是孰非难点评,家中最忌论输赢。

轻言笑语多生趣,杂事闲聊亦见情。

重大筹谋宜在意,寻常琐碎莫相争。

人生自古谁无错,彼此宽容好远行。

……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胜过千言万语的絮絮叨叨。因为写诗,父女有了共同语言,一家人常常互相切磋诗词,无形中感情得到加深,孩子也听进了父母的教育。如今,女儿已经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每年有10多篇稿件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

“女儿写诗虽然没有我的多,但精品比我多。”周胜硕告诉记者,比如,女儿给父母、弟弟及自己各写了一首《江城子》,写得诙谐生动、妙趣横生;她还擅长写歌行体,给奶奶写的传记《歌行体·祖母传》赢得许多读者的交口称赞。

周胜硕夫妻探讨诗歌写作。

为治家风写“新诗”

“古典诗词讲究意境的营造,托物言志,这就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周胜硕说。尝到写诗作词的快意后,周家写诗的氛围更加浓厚,母亲刘宏群退休后,也正式加入写诗行列,每天笔耕不辍。如此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周家生活充满诗情画意,家庭氛围也变得更加轻松愉悦。

“写诗赋词的过程,其实也是躬身自省的过程。”周胜硕深有体会地告诉记者,我们父母平常在批评孩子时,一般都是从自己的角度或者事件的后果来考虑问题,从而忽略了孩子的角度、孩子的需要,因此教育效果很不理想。“就像《留守儿童》这首诗,如果女儿没有和回一首,我们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那么小就这么懂事了。”刘宏群说。

诗意的人生总是让人愉悦。刘宏群告诉记者,他们夫妻俩还有意培养孩子的兴趣。女儿小时候,爸爸经常在孩子面前吹笛子,“怎么会发出这么好听的声音?”看见女儿感兴趣了,爸爸随即教给她各个音符的位置,又以她熟悉的歌曲作示范,等她兴趣浓了,叫她自己在网上跟别人学。

“现在女儿吹的笛子远胜她爸。”刘宏群自豪地说,“葫芦丝和篆刻我们一点也没教过她,完全靠她在网上自学,而且葫芦丝吹得比笛子还好。”

“虽然儿子的兴趣不在诗词,但也乐于阅读诗词和练习书法,偶尔也作一两首顺口溜。”周胜硕介绍,儿子在读本科时,还拿过学校的书法比赛奖,如今正在攻读北京大学博士学位。

在陪伴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周胜硕通过自学考试或者函授班学习,先后获得数学、会计和审计三个本科文凭,评上了高级审计师职称;在审计工作中获评为“全区计算机审计应用强手”“全区优秀审计项目主审”“广西最美审计人”等,获得贵港市第二批创新创业人才、贵港工匠等30多项地市级以上业务奖励。

《江城子·我的从审路》便是他的生动写照:

改行审计海茫茫,历风霜,梦飞扬。不惑之年,再做读书郎。学艺艰辛无所悔,坚信念,闯沙场。

奇招学就胆开张,账深藏,又何妨。语句数行,盗贼便惊慌。留得情怀天地阔,从审路,著诗章。

“心中有诗,周围的人、事、物都会化俗为雅。”周胜硕表示。现在,周胜硕和女儿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妻子是广西诗词楹联学会会员。他自己写有诗2800多首,女儿约200首,妻子100多首。一家3人多次在县、市级以上大赛中获奖。去年,在贵港市“和为贵”文化主题诗词征集活动中,周胜硕和女儿的作品均获二等奖。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郭晓枫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