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又称门风,一般来说是给家中后人们树立的价值准则。家风一词,最早见于西晋文学家潘岳所作的《家风诗》:“绾发绾发,发亦鬓止。日祗日祗,敬亦慎止。靡专靡有,受之父母。鸣鹤匪和,析薪弗荷。隐忧孔疚,我堂靡构。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岂敢荒宁,一日三省。”在诗中,作者通过歌颂祖德、赞美自己的家族传统以自我勉励。
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家风作为家庭的文化和传统,表现的也是一个家庭的气质和风习,反映出一个家庭有别于其他家庭的不同之处。周胜硕之家风自有其独特之处:以诗励志,以诗正风,共创作了3000多首。正是这一首首诗词,见证了周家的良好家风——父母勤勉努力,以身垂范;孩子发奋攻读,悟始知勤。周胜硕以诗作为教化儿女的资源,对小孩的成长具有熏染影响、沾溉浸濡的意义。由此可见,家风是一种不必刻意教诫或传授,仅仅通过耳濡目染就能获得的精神气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意义。《魏书》所言的“渐渍家风”,就极为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这一过程。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风,如同一个人有气质、一个国家有性格一样,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习和风貌。“己、家、国”三位一体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修身齐家治国,才能平天下。在中华文化传统思维中,“齐家”是“治国”和“平天下”的重要环节。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是每个人的依托和归属。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有家才有国。家齐了,国也就治了,社会也就和谐了,天下也就太平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我们要重视家风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时代家风创新性的来源,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
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党的十八大以来,很多领导干部的落马,和领导干部家风不正,对配偶、子女等亲属失管失教有直接关系。可以说,领导干部腐败的背后,往往存在“贪内助”“衙内腐”甚至“全家腐”等问题。事实说明,家风家教对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和廉洁自律具有重要影响,家风家教出问题,领导干部极易陷入违纪违法的“泥潭”。重视家庭建设,首先要解决的是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家庭的问题。重视家庭建设应该是抽出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树立怎样的家风、制定怎样的家训。“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
家风潜移默化的作用力无穷。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我们必须从己做起,营造良好的家风,从而形成良好的党风、政风、社风、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