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校园 > 正文

【荷老师讲故事】一代人的成长

2025-09-25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港北区大圩镇中村小学 陆益富  

我正在晾晒草药,看见正在读四年级的孩子在旁边,心念一动,指着一株问他:“认得这个吗?”

他瞥了一眼,随口答道:“曼陀罗,古代拿它做蒙汗药的。”

我又惊又喜。喜的是,这孩子居然知道这个;惊的是,他平时根本不爱看书,怎么会懂这些?

这孩子一直不爱阅读,有空就守着电视,有时甚至看些无聊的游戏直播——这让我常年为他的成长感到忧虑。我始终相信,自律才能走得更远。所以我从不强迫他读书,生怕适得其反,让他彻底厌学。

所幸他的成绩还算可以,让我稍感宽心。更何况,他动手能力特别强:能给小狗造个窝,给自己搭个“碉堡”;最让我吃惊的是,他居然解决了“超级懒人+超级怕冷人”的终极难题——躲在被窝就能控制床头开关。

他不爱看书,却似乎懂得不少,可能有凑巧成分,但不可能他刚好在电视上看到这个,我就考他这个。

这让我想起一个段子:

40年前,人们惊呼武侠小说会毁掉下一代;

30年前,人们惊呼流行音乐会毁掉下一代;

20年前,人们惊呼电视节目会毁掉下一代;

10多年前,人们惊呼互联网会毁掉下一代;

现在,人们惊呼手机游戏会毁掉下一代。

而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没有任何力量能毁掉下一代,除了上一代。

历史证明,真正影响下一代的,从来不是这些事物本身,而是上一代能否提供正确的引导、健康的环境,以及是否愿意理解和尊重时代的变化。

我们小时候,大人总说“玩耍影响学习”;后来有了电视,就没人提玩耍的危害了;再后来有了游戏,看电视也不再是问题。

时代在变,让人沉迷的内容也在变——手机游戏的确可能比单纯的玩耍诱惑更大,不能说玩耍没有危害。

学习方式又何尝不是如此?以前看书是学习,因为书本几乎是唯一的学习载体。但现在,为什么不能承认:看电视,甚至玩游戏,也可能是一种学习?

就像《家有儿女》里姥姥说的:“我就不信,孩子吃几个可乐鸡翅……就会学坏,就没出息了?”

我也不信,孩子玩会儿游戏就会变坏。

但必须承认,游戏的危害真实存在。我身边就有两个例子:都是凭实力考进市里最好的高中,却在高三那年沉迷游戏,其中一个还是从高三下学期开始的,最终高考严重失利。

现在更常见的是,有些人一进大学就开始疯狂打游戏。放在过去,大家可能觉得“考上大学就上岸了”;但如今,无论是因游戏没考上大学,还是进大学后荒废学业——结果都一样严重。

于是我想,如果孩子终究要玩游戏,能不能提前让他接触?在有约束的环境下玩,总比到了高中、大学彻底失控要好。就像一个饿极了的人容易暴饮暴食,而日常规律进食的人,反而不会轻易失控。

受村里人“花钱让孩子干活”的启发,我决定允许孩子有条件地玩游戏:前提是干活。干完活,才能在固定时间玩。一来培养他的控制力,二来锻炼忍耐力——正玩得兴起却必须停下,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三来树立契约精神,超时就要承担后果;四来教他未雨绸缪,学会为第二天预留时间。

但适合孩子做的活实在太少。没多久,他就瞄准了如今农村最常见、连大人都头疼的农活——割牧草。

第一次带孩子去割草,我割,他扛。看着他弯着腰、吃力地把草捆扛上车,我心里一阵发酸,但还是忍住了。既然想玩游戏,总得付出点什么。不吃点苦,谁敢保证他将来都是一帆风顺?

一回到家孩子就喊:“浑身痒,我先洗个澡!”洗完澡,我把手机递给他,他高高兴兴地玩去了。

到时间,孩子果然心满意足、准时归还。

接连扛了几天牧草,我明显感觉他力气变大了,干活也越来越熟练,不再需要我在旁边不停地叮嘱。

有一天,还手机时,孩子老老实实承认超时了10分钟。

我说:“两个选择:要么从此别玩,要么干5天活补偿。”

他想了想,答:“那就干5天。”

我不敢说这样做一定正确,但我觉得值得一试。

只要孩子能明事理、有担当、懂得自律,平时适当玩玩游戏,又何尝不是一种劳逸结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