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南县马练瑶族乡水晏小学石垌教学点,曾经是一所书声琅琅、热闹非凡的乡村学校。如今,偌大的校园里只见几个小小的身影在奔跑。随着村民外出务工、搬迁,学生人数从上百人逐年减少到如今的8人,教师也只剩下卓勇伟和卓礼创。
9月9日清晨,当上课铃声响起,空荡荡的校园里传来并不响亮的读书声。教室里,两位老师正在给两个年级学生上课:三年级5人,四年级3人。再过两年,这个教学点可能将被撤并,但卓勇伟坚定地说:“我们会坚守到最后的。”
1991年参加工作的卓勇伟,30多年来一直扎根在这片山区。2018年,他遇到一名特殊的学生小郭。小郭母亲早逝,父亲外出打工,他跟着奶奶生活,变得沉默寡言。卓勇伟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我是他的老师,我应该给他更多的爱。”
从此,课堂上多了一道鼓励的目光,生病去医院时多了老师陪伴的身影,过生日时有了老师亲手制作的爱心蛋糕。渐渐地,小郭的脸上重新绽放出笑容。2024年冬天,二年级学生卓杰林在上学路上摔了一跤,鞋袜全湿,冷得直打哆嗦。卓勇伟立即生火帮他烘干鞋袜,让他能够温暖上课。
学生安全是卓勇伟最挂心的事。今年6月的一天,“小捣蛋”卓伟杰迟迟未到校。经询问同学才知道,他的书包掉进河里,自己去打捞了。卓勇伟急忙沿河寻找,最终在桥头找到了卓伟杰。看到学生平安无事,他长舒一口气,拉着他的手走回学校。“当时我看到卓伟杰浑身湿漉漉地拽着透水的书包站在路边哭,真是又可怜又后怕。”回想起当天发生的一幕,卓勇伟仍然心有余悸。
3年前,卓礼创因工作调动来到石垌教学点,这里曾是他的母校。初到时,他看到空旷的教室里只有几个“小不点儿”,心里有些慌乱。“可让我没想到的是,他们对知识的渴望非常强烈。于是我下定决心,尽最大努力教好他们。”
有人劝卓礼创去规模更大的学校,或者到城里发展,但他总是笑笑不回复。经常有爷爷奶奶问他:“下个学期还开班吗?如果不开班我家孩子怎么办?”这些牵挂,让卓礼创更加坚定了留下的决心。
“我在这里启蒙、受教、毕业,现在回到这里,和曾经的老师成为同事,能为母校做点事,是多么奇妙又荣幸。”卓礼创说,“我小时候也是留守儿童,知道农村孩子的心酸。看着他们稚嫩的脸庞,我就想着能帮多少是多少,希望他们能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针对教学点学生少、基础薄弱、学生性格内向等情况,卓礼创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实行分层教学,对随班就读但喜欢写字的孩子,鼓励他们把字写好写漂亮。冬日暖阳中,他把课堂搬到室外,带着孩子们在操场上边晒太阳边读书写字,细心照顾每个孩子的情绪。
“3年来,我教过的孩子都各有特色,孩子们也能各展所长。作为一名教师,最欣慰的莫过于经过自己的努力,学生有了改变,并且变得越来越好。”卓礼创欣慰地说。
夕阳西下,放学的铃声响起,8个小小的身影背着书包走出校门。两位老师站在门口,目送孩子们远去的身影,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在这所即将撤并的乡村教学点里,爱仍在继续传递,知识仍在继续传承。正如卓勇伟所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份爱,不仅存在于师生之间,更存在于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坚守中。
或许不久后,这里的教室将不再传出读书声,但两位老师用爱与坚守书写的教育故事,将永远留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成为他们走出大山、追寻梦想的力量源泉。
石垌教学点卓礼创老师在指导孩子。
石垌教学点卓勇伟老师在给孩子们讲解知识要点。
卓勇伟、卓礼创两位老师在认真备课、批改作业。
石垌教学点老师和孩子们的“全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