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桂平市石咀镇第一初级中学的操场上,教务处副主任、语文教师陈莉敏与一名学生并肩坐在升旗台下。她时而轻拍女孩肩膀,时而温柔抚摸女孩头发。十多分钟后,女孩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离开时还主动抱了抱陈老师。这样温暖的画面,在陈莉敏25年教学生涯里,早已数不清上演过多少次。
“学校里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务工,他们跟着祖辈生活,眼里缺了点光,我得把这点光给补上。”陈莉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更用行动践行着。
2014年,八年级学生游同学的经历让她真切体会到“一点爱能改变孩子”。游同学在父母离异后沉迷游戏,甚至逃学去网吧。陈莉敏没有批评,而是主动寻找他的优点——得知游同学喜欢在网上写小说,她不仅在作文上细致指导,还写下“这段环境描写很细腻,有画面感”“人物对话真,继续加油”等红色批注;上语文课时,她故意“求助”:“课件没声音了,你对电脑熟,来帮老师看看?”每次游同学顺利解决问题,她都及时夸赞,后来干脆把教学设备的维护工作交给了他:“这是咱们班的‘重要岗位’,全靠你了。”渐渐地,游同学不再去网吧,上课认真了,成绩大幅进步,最终考上了理想的高中。
在陈莉敏心中,教育里“爱与信任是双向的”。不少学生会写信跟她聊心事。“我加倍爱他们,他们也会信任我。”这份双向奔赴,让她与学生间织就了深厚的情感纽带。
陈莉敏与学生谈心。全媒体记者杨小露摄
“光有爱不够,我得更优秀,才能给孩子指更亮的路。”刚到石咀一中时,已有多年教龄的陈莉敏仍不敢松懈。为提升业务,她常看全国各地优秀语文教师的课例,学习课堂导入、思路设计,让自己的课新颖又高效;她还主动参加教学比赛,把“要么不上场,上场就拼尽全力”的态度传递给学生。正如学生所说:“陈老师总说,坐在课桌前就要满血复活,她自己就是这样做的。”
她的课堂从不枯燥。教古诗时,她根据诗词停顿节奏,用“哆来咪”编简单旋律,带着学生拍手唱“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连路过的老师都忍不住跟着哼唱;讲《天净沙·秋思》,她让学生画“枯藤老树昏鸦”,哪怕孩子把乌鸦画成小黑球、树枝画得歪歪扭扭,她也笑着夸道:“这树枝弯得有味道,把游子的乡愁都缠在上面了!”学生们说:“以前觉得古诗难背,现在唱着画着就记住了。”
在作文教学上,她坚持“序列化”:七年级让学生写够700字、学会观察生活;八年级练细节描写;九年级打磨作文结构与亮点。她总对学生说:“作文不是写给阅卷老师,是写给30年后的自己。”于是,学生把对父母的思念、祖辈的疼爱、父母的辛劳写进作文,批改时,陈莉敏有时笑出声,有时又鼻子发酸。
如今身兼教务处副主任,陈莉敏更忙了。每年八九月,她一边上语文课、当班主任,一边手把手教老师整理职称申报材料,常加班到深夜;新教师来校,她抽时间听课,课后细致建议:“这里可多加点互动;这个知识点能用生活例子讲。”有教学比赛,她“软磨硬泡”劝老师参加:“比赛不是为了拿奖,是为了更快站稳讲台,每次参赛都是脱胎换骨的成长。”
在她的鼓励下,石咀一中教师纷纷亮相赛场——今年桂平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蔡宛伶、杨海森等8名教师获佳绩;近两年来,学校已有6名骨干教师被选调到市区学校。
从教25年,陈莉敏说自己就像个“守灯人”,守着一群“小星星”。“教育从不是冰冷的说教,而是以爱换爱、用真心换真心。我只想陪着孩子走过风雨,静待他们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