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县市区 > 港南区 > 正文

创建“平安农机” 助力乡村振兴——贵港市港南区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纪实

2023-04-06   来源:港南宣传   作者:   网络编辑:周礼萍  

贵港市港南区坐落在西江黄金水道郁江南畔,地处广西最大的浔郁平原南部,位于广西重要城市南宁、柳州、梧州、玉林、北海的几何中心,距离省会南宁135公里,是“中国羽绒之乡”、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广西28个重点开发区之一,全区总面积1089平方公里,辖7个镇2个街道,171个村(社区),人口70万。港南区是一个农业大区,现有耕地55万亩,其中水田38万亩、旱地17万亩,是全国唯一的白玉蔗生产地、全国重要的穿心莲和泽泻生产加工集散地,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东津细米”享誉粤桂大地,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和富硒农业开发成绩突出,全区现有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5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55个,其中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3个(东津细米、木格白玉蔗、木梓阿婆茶),自治区级以上富硒农产品33个,数量位居广西前列。港南区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广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十佳县、广西林业产业发展十强县、广西乡村振兴改革集成工作先进区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港南区高度重视“平安农机”创建工作,把创建“平安农机”示范区作为强化农机管理服务,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压紧压实责任,健全监管网络,有效提升农机监管工作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便民化水平,辖区连续10年无重特大农机事故发生;农业机械化呈现跨越式发展,全区拥有各类农业机械10.6万台套,农业机械总动力达60万千瓦,服务各类企业或合作社达760多家。2021年,水稻生产机械化综合水平达88.1%,荣获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自治区“平安农机”示范县(区),被列为自治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现场会、自治区农业产业发展集体调研现场参观考察点。

一、突出政府主导,做到高位推进

紧紧围绕“平安农机”创建目标,在组织领导方面,成立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港南区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实施方案》。各镇(街道)、村(社区)也分别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组建工作专班。创建工作启动以来,自治区、贵港市和港南区相关领导多次深入一线给予指导和帮助,区委、区政府先后听取创建工作汇报,有效压实各方创建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在强化考核方面,坚持把农机安全生产纳入全区安全生产总体规划以及综治平安建设目标考评体系,连续3年把提升农机化水平、主要农作物农机化综合水平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内容,并定期开展督查问效。在资金保障方面,不断加大农机安全生产投入,将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经费、创建“平安农机”工作经费等纳入财政预算。2020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20多万元,改善农机监理办公条件,购置安全检测、事故勘察等设备,有效提高农机安全管理水平。

二、强化部门协作,提升工作合力

突出抓主责、强协作、提效率,确保创建工作高效开展。一是突出抓主责,建立由“农业农村部门周调度、分管区领导月推进、区主要领导季检查”创建工作机制,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今年以来,共召开调度推进会21次,开展现场检查30余次。二是突出强协作,强化与应急管理、交警、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动。2020年以来,共开展联合执法62次,出动执法人员300多人次,检查拖拉机900多台次,纠正农机违法行为127起,受教育农机驾驶员1300多人。三是突出提效率,与公安交警部门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实现信息互通共享;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农机道路安全管理工作。

三、着眼宣传有力,营造浓厚氛围

围绕农机安全知识普及,采取立体化、个性化宣传教育方式,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一方面,积极利用农机安全宣传“五进”“安全生产月”“小手拉大手,童走平安路”“应急救援处置演练”等载体,以及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新媒体等宣传平台,多渠道营造创建活动氛围。另一方面,创新开展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巡回宣传暨拖拉机“亮尾工程”巡回培训教育活动,成立 “平安农机”骑行宣传队,与镇村、合作社、农机销售维修中心等建立合作,在生产和销售一线放置展板、发放资料,在重要节假日定向推送信息,精准开展平安农机创建宣传。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共举办巡回宣传活动32场,分发宣传手册20000多册、宣传单50000多份、环保袋12000个,张贴安全生产宣传海报3000多份,悬挂标语1000多条;在农民日报、人民网、广西日报、广西电视台、广西农机、贵港电视台、贵港日报等发表稿件300多条,受教育群众超30万人次,切实做到“墙上有标语、路口有警示、报上有文章、电视有图像、手机有提示”。

四、围绕管理规范,狠抓源头管控

全面强队伍优环境,加强农机监理队伍和软硬环境建设,落实“办事程序、执法依据、收费标准、办事人员、办事结果、监督电话”六公开,连续3年无行政执法投诉案件和行政复议案件。全面抓隐患排查防范,组织农机监理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机安全隐患大检查,认真查处无牌行驶、无证驾驶、违法载人、机械带病作业等行为。三年来,共排除各类农机安全隐患138起。全面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岗位责任、行政违法处理、廉政勤政、监督制约、行政审批、责任追究等制度,确保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五、聚焦治理有效,提升创建效能

严把注册登记关,严格做到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注册登记“两不准”,即不符合标准要求及检验不合格的不准办证上牌。严把质量检查关,开展农机经销企业、农机维修点质量大检查,整顿、规范农机维修市场,连续5年没有发生因维修质量和农机配件引发的农机事故。同时,针对农业机械分布点多面广线长,基层监管力量薄弱以及属地责任难落实两个“短板”,积极探索农机网格化管理新模式,区委、区政府每年安排500多万元,为辖区171个村(社区)聘请专职网格员,为发挥网格员队伍作用,区委区政府协调政法、农业农村部门,将“积极协助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检查,动员群众参与‘平安农机’创建工作”作为专职网格员的重要职责,构建起联通顺畅、扁平高效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在有效降低农机事故、杜绝重特大农机事故发生的同时,大幅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上牌率、年检率、持证率“三率”水平,上牌率93%、年检率90.1%、持证率100%,有效破解农机安全监管“最后一公里”难题。

开展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创建活动以来,全区共创建新塘、桥圩、木格、东津、湛江、瓦塘、木梓、八塘8个“平安农机”示范镇(街道),示范镇(街道)比例达88.9%;创建新华村、永梧村、山边村、三平村、高新社区等89个“平安农机”示范村(社区),示范村(社区)比例达 52.1%;创建泰恒、满田乐等11家“平安农机”示范合作社。

随着“平安农机”创建活动的深入推进,区、镇(街道)、村(社区)全面落实农机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政府负责、行业主抓、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的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拖拉机违法行为逐年减少,农机事故率明显降低,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升,为助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