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艺 > 正文

用爱浇灌的合欢树——《合欢树》 书评

2024-11-03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石佰蕾  

在中国阳光充足的地方,生长着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合欢树。它树冠宽阔,高大葱郁,翠绿欲滴。微风拂过,树身轻晃叶片微摇,婆娑优美。远远望去,粉白渐变的合欢花像是轻盈的羽毛,轻轻飘到嫩绿的叶子上,看起来柔软极了。天空湛蓝,白云悠游,阳光之下,合欢树枝条繁茂舒展,阳光透过叶子缝隙,缓缓倾泻下来,落到人的身上暖洋洋的。一下子,让人想起读史铁生《合欢树》的感觉。

《合欢树》收录在史铁生的散文集《我与地坛》中,是史铁生为怀念母亲而作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辞藻平淡质朴,温暖细腻,像一碗温热的白粥,读起来让人心里暖暖的,轻而易举就能触动到人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这是《合欢树》的魅力所在,也是史铁生的魅力所在。

史铁生是一位散文家,他温暖和煦的目光如同缓缓流淌的溪水,轻柔地流淌过生活里的极细微处,翻涌成花。他一生命运多舛,充满坎坷。21岁时从最爱80米跨栏运动的少年变成了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人,30岁时肾病无情侵蚀他的身体,1998年检查出尿毒症后依靠透析维持生命,2010年变成星星,升入天空。妻子帮他完成遗愿,办理器官捐献,让他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得到延续。他曾自嘲道:“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的一生中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和疾病、命运作斗争,也在命运的锤炼下变得坚韧、乐观、热爱生活。他是执笔的骑士,是轮椅上的修行者。他的文字纯粹中带着静气,细腻中带着温暖,气质里的乐观与坚韧蔓延到了文字里,对生命的感悟,对生活的哲思化成文学史上闪耀的星星。

在古代,子女出现不幸的意外时,母亲会为他们栽种一株合欢树,祈求一个好兆头,希望疾病快快离去,身体早日康复。母亲喜欢花木,心思却全在儿子身上,种合欢树也是想让花草带来一些生机,让史铁生瞧着高兴。

平淡生活是史铁生抒情与叙事的落脚点。在《合欢树》中,史铁生以时间顺序行文,从10岁那年他和母亲说自己作文比赛得了奖,到20岁时被医院告知双腿瘫痪,且目前无法医治,最后到三十岁时小说获奖,自己独自思念母亲。文章脉络清晰,选材来自平常生活中的小事,容易勾起人深埋心底的情感,让人感觉亲和感人。中国人骨子里带着一种含蓄内敛,即使是在情感外化为文字时,含蓄内敛也深在其中。史铁生常年坐在轮椅上,不能动,眼睛就成了他认识世界的窗户。他用眼睛观察,用心灵感受,用笔端抒情。他的身上有着中国人的含蓄内敛,所以他的笔尖细腻婉转。他不言爱,即使是文字也不会直白地说我爱你。但每一件小事都在述说思念,每一次看向轮椅上的双腿都会忆起母亲,这是属于他的抒情,含蓄委婉,回味无穷。

由于常年生病,与疾病抗争,史铁生的身上氤氲着坚韧与乐观,“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的心境,让他的文字蕴含着温暖而又哀伤的情愫。但热爱生活一直是他文章的主旋律,也是《合欢树》中母亲最重要的形象。无论是母亲给自己做蓝地白花的裙子,还是“我”双腿瘫痪后母亲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积极为“我”治疗,或是种下合欢树,都是母亲热爱生活的象征。这是母亲如金子般的品质,是史铁生歌颂赞扬的主题。

母爱无声,却震耳欲聋。史铁生细腻地刻画出母爱的温暖与坚韧,就像洒在合欢树上的阳光,温暖明亮。当被期待的合欢树枝繁叶茂,葱葱茏茏,“我”思念的母亲却已驾鹤西去。“我”想去看看树,因为那有她的影子;“我”逃避去看看树,因为那有她的影子。人对悲伤的情绪本能地选择逃避,以为不去看,不去想,就能逃出悲伤的漩涡。可悲伤是梅雨季的小雨和潮湿,淅淅沥沥,不休不绝。史铁生是思念母亲的孩子,《合欢树》是他思念母亲的生动的文学表达。

“世界上任何一座牢笼,爱,都能破门而入。”这是王尔德在《自深深处》对爱的阐述。现在史铁生用一株合欢树再次为我们诠释爱,在平常的生活里发现爱,用细腻的笔触表达爱,用情至深。这是这部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风里,合欢树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我掩卷良久,书香不绝,余韵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