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也是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前提。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建成健康中国”作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并指出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这无疑凸显了国家对健康传播的重视。201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也促使人们更为密切地关注新媒体健康传播。
新媒体技术的进步让新时代健康传播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数字化,具有交互性、去中心化、即时性、分众化的特点,也让健康传播得以多元化、多样化、互动化、精准化和高效化发展。新媒体打破了时空界限,让大众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到健康信息获取与互动的过程中,图文并茂的形式也显著提升了健康传播的效能,新媒体成为健康传播的有力工具。但在新媒体为公众带来多样化的健康选择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道德失范问题。赵金萍和胡洁合著的《新媒体健康传播道德失范现象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23年6月,ISBN978-7202-16358-0)即是针对这类社会现象的专著。该书凝结了作者五年的观察与思考,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新媒体健康传播伦理佳作。
该书共6章,内容涉及新媒体健康传播道德失范的概念、表现、危害、成因及治理策略。全书结构紧凑、逻辑清晰、语言通达晓畅,读之让人耳目一新,不忍释卷。更值一提的是作者系统综述了研究古今中外道德失范相关的几乎所有代表性成果,可见用心之深,做功之实。
在新媒体加持下,健康传播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了质的飞跃。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健康传播的具体路径,也重塑了健康传播的格局。如该书开篇指出:“作为一种新兴媒介,新媒体融合强化了人的感官延伸,重构了人和世界的关系,深刻变革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生活样态。”当前健康传播领域的研究大多着眼于新媒体对健康传播效能的提升方面,较少关注其给社会带来的危害与潜在风险。散见的部分新媒体道德失范文献,也多呈现一种“就事论事”的味道,未能透视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从而让这个重要的问题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该书以历史性的思路,从人类和传染病斗争的实践开始谈起,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规范研究法等综合研究方法展开研究,并在道德失范理论的框架下对新媒体健康传播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宛如“旧瓶装新酒”,令人耳目一新,为健康传播领域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
从文化功能主义观点来看,道德失范现象起源于社会文化秩序的混乱。传统上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论述道德失范现象,呈现出一种古朴的味道。《新媒体健康传播道德失范现象研究》弥补了单独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路径论述的不足,从与健康传播密切相关的医学、伦理学、传播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此书提出:新媒体健康传播道德失范现象既源于制度变迁、经济转型以及文化交融等宏观环境下新旧道德规范的碰撞与激荡,也与中观层面网络文明迅速崛起引致的网络道德规范缺失、影响力偏弱和新媒体价值观的多元化有关,微观层面大众健康、媒介、道德素养薄弱,无法有效甄别与选择也是加剧健康传播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整体论述条分理析,有理有据,让新媒体健康传播道德失范的本质和原因跃然纸上,给人以知识和启迪。
道德失范现象的治理是现代社区治理的重要方面。新媒体道德失范现象的治理迫在眉睫。该书提出从道与术两个层面治理新媒体健康传播道德失范现象。在“道”的层面明确新媒体健康传播道德失范现象的原则和要求,在“术”的层面提出新媒体健康传播道德失范现象的具体路径。这一论述角度规避了健康传播就事论事的路径依赖,以问题为导向,提出新媒体健康传播道德失范现象系统治理的新思路。作者还提出对未来新媒体健康传播研究道德失范的新主题与“着眼公益、扬长避短、最大化地发挥势能,以增进公众健康福祉”的研究展望。
该书文笔流畅、结构合理、论述翔实、内容丰富,能给健康社会学、伦理学、医学人文等多个领域的读者打开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