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艺 > 正文

狮城红头巾

2024-06-16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萧云天  

狮城乃新加坡的别称。早就听说过,新加坡有一个家喻户晓、感人至深的“红头巾”故事。于是,一到新加坡,我便走车站、跑码头、上机场、穿街串户,徜徉于高楼大厦之间,去寻访那一抹“红头巾”。

20世纪初,世界各地都在大动荡、大变局,新加坡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大兴土木,大搞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重建高潮。

搞建设,发展经济,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据不完全统计,仅1933年到1938年5年间,广东三水县(现佛山市三水区)就有19万余名妇女,怀揣梦想,背井离乡,漂洋过海,经马来西亚到新加坡,投身到新加坡的大建设中。这些来自中国的妇女勤劳勇敢,吃苦耐劳,从事着繁重的建筑工作。工地上,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尘土飞扬,她们用鲜艳的红头巾包着头,穿梭于工地之中,工地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给沉重压抑的工地平添了一派生机和活力,成了工地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从此,“红头巾”成了她们特有的称谓。

红头巾是一群特别能吃苦的妇女,白天她们负重穿行于各处建筑工地,把沙石、砖块、洋灰(水泥)、木料、钢材等建筑材料从船上卸下,然后,又把一座座山一样的建筑材料运送到各处工地。久处出巧匠,许多红头巾甚至成了建筑能手,独当一面,巾帼不让须眉,像玩魔术一样,转眼间把一堆堆建筑材料变成了幢幢高楼。工作中,累了困了,她们用随身带的红花油、豆蔻油涂涂擦擦,相互鼓励着,顶烈日,抗风雨,继续前行。许多人跌倒了,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又接着干。受伤了,流血了,她们挤出淤血,包扎好,又融入建设工人的洪流中。有的甚至被各种钉子利物割破了身体,刺进了手脚,对于钉子浅的她们用手拔,用针挑,有些铁钉铁片刺得深了,她们咬着牙,用烧红的刀子割开皮肉,把铁钉铁片取出。一个叫黄苏妹的红头巾,不慎从在建的四楼摔下来,肋骨断了,三个手指没了,昏迷不醒,其他红头巾把她抬回去后,也只是躺在床上休息一段时间,稍好后,又上了工地。中午,红头巾就着盐花吃自己带来的冷饭。每天早出晚归,工作10个小时以上,可每天的工钱多时也仅有十几元,少时则只有可怜的五六角钱。晚上,红头巾就在豆腐街、松柏街和海山街一带贫民区落脚,往往几个人合租一间房,栖身于一排排上下架床位。20世纪30年代,一个床位每月一元钱,到了 1950 年提高到5元。为了节俭,她们窝睡在空气污浊、闷热、拥挤的硬木板上,长年煎熬着。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红头巾也不忘记,把浸透着血汗的辛苦钱积攒起来,通过侨批寄回三水养家糊口。

红头巾就是这样一群坚强的女性,她们从事着常人难以想象的重活粗活,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艰难困苦,用意志和毅力,负重前行。在当时的新加坡,哪里有工地,哪里就有红头巾。哪里有红头巾,哪里就会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随着红头巾的飘动,新加坡的机场、车站、码头、商店、学校、医院等现代化建筑像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条条崭新宽敞的大道向四面八方延伸。20世纪50年代新加坡最高的亚洲大厦、高等法院、文华酒店、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工艺学院、亚历山大医院以及大世界等许多著名建筑,都是红头巾一砖一石亲手建造起来的。在没有任何建筑机械的年代,又在异国他乡,徒手建起这些现代化高楼大厦,红头巾创造了建筑史上的奇迹。难怪有人说,新加坡的建设成就,是红头巾和其他建设者共同创造的,是她们用肩挑、用手托举起来的。新加坡《联合早报》也在显著位置发文,说:“没有红头巾,就没有新加坡的高楼大厦,就没有新加坡的今天。”新加坡的各类报纸、期刊对红头巾的事迹也纷纷作了充分肯定和报道。

红头巾就是这样,自立自强,团结拼搏,无私奉献,不屈不挠,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了自身的生活,为新加坡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展现了中国劳动妇女的崇高人格和形象,成了侨界的典范,赢得了海内外社会各界的尊重,对她们赞颂有加,把她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称为“红头巾精神”。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就曾动情地说:“红头巾让国人看到了如何在不同国度和文化背景下,赢得他国发自内心的敬意和喜爱。”为了表彰红头巾的功绩,赓续她们的精神,新加坡还用各种方式赞扬和纪念她们,国家博物馆为红头巾设置了纪念塑像,宣扬她们的事迹,重建局还特别在大厦门前雕塑了三尊高大的红头巾石像,红头巾群像上了麦士威路丹戎巴葛地铁站大型壁雕,圣陶沙蜡像馆还制作了红头巾蜡像,供人们参观瞻仰。新加坡还发行红头巾纪念邮票,开发红头巾旅游纪念品,就连新加坡国庆庆典和华人新年,红头巾的妆艺也成了游行队伍中最亮丽的风景。新加坡甚至把红头巾的事迹写进学生课本,拍成26集电视连续剧,无论是编者还是观者,都深受感动。

2009年10月20日,由华侨大学、新加坡石叻坡民俗文化馆、广东佛山市三水区政府、中国华侨博物馆共同主办的“肩挑岁月亮丽花园城市,向广东省三水红头巾致敬”特别展览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开展。展览分漂洋过海、异域谋生、肩挑岁月和最后的红头巾四个部分,全面展现红头巾在新加坡的生命岁月和艰难历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侨联顾问、华侨大学校长吴承业以及来自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出席揭幕典礼。三水区还为红头巾建了纪念馆,以教育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爱国爱乡,为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红头巾是一群既普通又平凡的妇女,她们和常人一样,有思想,有感情,有喜怒哀乐,但她们又是一群极不普通极不平凡的女性。20世纪初,她们挑着沉甸甸的箩筐从三水出发,漂洋过海来到新加坡,头上包着红头巾,用她们的血肉之躯书写了神奇的故事,用血汗换来了新加坡的亮丽和繁荣,推动了新加坡的进步和发展。现在,新加坡舟车云集、商贾汇聚、经济繁荣,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精神不灭,丰碑永存。红头巾感动和影响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为红头巾建起了纪念馆,拍成电视,还把她们的事迹写进学生课本,用各种方式纪念她们,她们成了新加坡重要的一部分。这种礼遇和尊崇,在新加坡是空前的,在世界各国也是空前的。

今天,我站在鱼尾狮公园高高的山岗上举目眺望,已难寻红头巾的踪迹,红头巾已成为历史。但见四周山呈黛色,水显绿波,和风吹过,松涛阵阵,山鸣水应,像是向人们讲述和诉说着红头巾的故事传说。那摩天楼宇上的旗帜,猎猎作响,更像那鲜艳美丽的红头巾在空中闪耀、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