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艺 > 正文

溪花与禅意——读林清玄作品集《凡事不如看淡》

2024-06-16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伍倩倩  

林清玄是中国台湾著名的作家、散文家,读他的散文,常常感觉有一股禅味,恰似闲庭信步,清淡而从容,让人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中国台湾作家张晓风曾评论:“林清玄散文最大的特点是把自己的宗教体会和文学相融合,他结合自己的生活用优美的语言谈论佛教精神,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和佛教的亲密关系,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佛教美学。”

《凡事不如看淡》一书的禅味体现在作者将许多佛教故事融会贯通于散文中,以佛说理,以理开悟。如文章《一心一境》中,写自己儿时不好好吃饭,被外婆批评说“吃那么紧,怎么会知道一碗饭的滋味呀”。作者写道:“这不正是禅宗祖师所说的‘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那种活在当下的精神吗?”从吃饭这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引出了佛学典故,禅味不言而喻。作者有时还会举一两个禅宗公案,来说事明理,如文章《步步起清风》中,他举了一个禅宗公案:五祖法演禅师门下有三个杰出的弟子,佛果克勤、佛鉴慧勤、佛眼清远,时人号称“三佛”。有一天,法演带着三个弟子,在山下的凉亭夜话,回寺的时候,灯突然灭了。在黑暗中,法演叫每一位弟子说出自己的心境。佛鉴说:“彩凤丹宵。”佛眼说:“铁蛇横古路。”佛果说:“看脚下!”法演当场对佛果说:“将来传扬我宗风的只有你呀!”“看脚下”的禅味很浓,作者说它包括了禅宗几个重要的精神:第一个精神是要活在当下,不必活在过去与未来之中。第二个精神,是以平常心过日常生活。第三个精神,是以法为灯,以自为灯,去除依赖的心。林清玄通过佛理与生活的巧妙结合,用优美的文字讲述佛理,读起来有种“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之感。

《凡事不如看淡》一书的禅味还体现在文章的从容与闲散。作者写道:“从容,是老天送给内心有空间的人最好的礼物。”从容其实是一种禅心,是面对物质喧嚣的一种气定神闲。《城市之心》一文写道:“现代的城市生活,其实是很不适宜人生活的。过度的忙碌使城市人都像热锅上的蚂蚁,被一种不可控制的匆忙节奏所主宰,每天的时间都被零碎地分割,很少人可以从容地过日子。”太忙碌和太多事情挂在心上,每天都行色匆匆,注定与从容无缘。无门慧开禅师曾写过一首名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作者说:“生命中有许多非常重要却一点也不紧急的事。像每天放松地静心,从容地冥想。像愉快地吃一顿饭,品尝茶的芳香。像在山林、海边散步,欣赏山色与云的变化。像听雨听泉听音乐,读人读爱读闲书。像陪父母谈昔日温馨的往事,听孩子说童稚的笑语。”在快节奏的当下,何不偶尔停下来,品一杯茶,听一首音乐,在安闲寂静中体会从容的心安。

《凡事不如看淡》一书的禅味还体现在文笔的优美上。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会长释星云曾评林清玄的文章“文如流水,语似冬阳”。林清玄喜欢描写自然的事物,如一瓣香、雪、云、到天心的月、樱花、露水、清风……这些美好的事物在作者眼中都带着一份禅意。如他在《生平一瓣香》写道:“镜与花,水与月,本来也不相干,然而它们一相遇就生出短暂的美。那时的我们,似乎只要还有一杯酒、一卷书,就满足地觉得江山有待了。” 他在《雪与爱》中写道:“恐怕有些人从未有过爱,正如同有些人一生完全没有见过雪一般。”他在《月到天心》中写道:“月到天心,风来水面,都有着清凉明净的意味,只有细心的人才能体会,一般人是不能知道的。……所以,回到自己,让自己光明吧!”平常的自然事物,通过作者如流水的文笔,写出了意蕴和美,写出了禅意禅趣,像冬日暖阳般滋润人的心田。

苏东坡说“人生有味是清欢”,读林清玄散文最大的感受是一种禅意和清欢,正如他所言:“人生有如宽袍大袖,清风飘飘,何忧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