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郡 美丽荷城(陈标摄)
多年以前,因工作需要,我到贵港老旧城区改造拆迁现场调查了解。
这片老城区,大体位于郁江北岸,人民路以南,上至西江大桥,下至大东码头,是城市建设规划的一部分,需要整体搬迁,只有如大南门等古建筑得以保留。由于种种原因,拆迁缓慢,影响到旧城改造的进度。
也许是以前没有规划,这片老城区的房屋显得凌乱无序。每家每户都不同,而且横竖不成排,屋与屋之间空间小,小巷左弯右拐,外人进去,就如进了迷宫,找不着北。听到一个笑话,说一外地青年娶了这里的一位姑娘,接亲那天,迎亲队伍到了人民路,怎么都不记得从哪条小巷进去,看看这条不像,看看那条也不像,滞留了近半个钟头,急得新郎差点哭了。幸亏碰到一位老居民,认得路,便带着迎亲队伍,左七弯右八拐,才到了新娘家。
我们进入这片老城区,也是左弯右拐走在小巷里。当时已有部分居民进行了拆迁,一些小巷堆放着碎砖头、碎瓦砾,踩上去咔咔地响,听着刺耳。
走到离江边不远处,我看到一些老旧的房屋,全是用砖块堆砌而成,屋顶盖着瓦片,瓦片呈灰黑色,一些已经错位,歪歪斜斜。有一屋顶的角边缺瓦片,挑梁、格条日晒雨淋,开始腐朽。屋顶落了厚厚的树叶,不知屋主多久没有修复过屋顶了。墙体原本是红砖,此时已经变成暗红色,给人一种沉重感。有三分之一墙面起了青苔,生长着一层毛茸茸的绿色植物,一只灰色的壁虎爬来爬去,似在寻找食物。房门用几块木板拼凑而成,以现在的眼光看,那根本不叫门。屋的横梁一头有些倾斜,支撑横梁的翅手在重力久压下已下垂明显,给人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屋檐下挂着一条长竹竿,几件显旧的衣裳挂在竹竿上,随风摇动,表明这里还住着人。这些都记录着屋主人生活的艰辛。
在我的认知里,城里没有穷人。这样的认知,自小就有。小时候特羡慕城里人,做梦都想成为城里人。后来住进了城里,潜意识里自己还不是城里人,这种认知依然没有多大改变,刻板式印在脑子里。只是没想到,到了现今,就在城市的夹缝,在老旧城区,依然还有一些人为衣食发愁。在现实背景下,他们没有一技之长,跟不上发展节奏,只好住在祖辈父辈留下的旧屋子里,没有什么奢望,守着那份清贫,在繁华的背后,咀嚼着艰涩的日子。
这些旧屋就建在郁江边上。我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在曾经的岁月里,也许辉煌过。毕竟,在过去,交通远没有如今这么发达,郁江是主要的交通运输线路,靠江,就意味着优势,居住在江边的人们,利用这一优势进行江上贸易活动,生活过得自然比一般人富足一些。应该说,他们的祖辈父辈定居于此,眼光是看得远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陆路交通从城市向乡村延伸,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郁江上建起了多座桥梁,南北城区更是畅通无阻,水路运输功能已有很大部分交给陆路运输,严重依赖水路交通的状况根本改变,大大促进了经济贸易的发展。城市不断扩张,高楼大厦不断拔起,这里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成了落后的“城中村”。有门路的人早已搬离这里,或者拆旧屋建了楼房。还住在这些低矮旧屋的,大都是生活还比较艰难的人。这样的人是不多了,但依然是城市的心病。
我们来到一户人家屋前。房屋低矮陈旧,估摸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盖的,或许更久。一个老妇倚在门口,手里拿着一只灰黑色塑料桶,桶里装着一些青菜、芹菜、蒜苗,看样子是刚从菜地里摘回来。她望着我们,那种卑微又无助的眼神,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我本想把镜头对准她,可她的神态让我眼泪欲流,再没有勇气按下快门。我知道无法为其做些什么,只能给些同情,祝愿她早日过上好日子。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市里启动了老旧城改造项目,这片老旧城区需要拆除,规划建设路园堤。现在,这片老旧城区已变成美丽、气派的滨江公园,绿树成荫,曲径通幽,设施齐全,商贸区店铺林立,繁华似锦。从西江大桥上望去,原先凌乱的建筑没有了,错落有致的建筑各具风格,体现了南方特有的文化底蕴。到了傍晚,华灯渐次亮起,郁江北岸流光溢彩,五彩缤纷的光线映照在江面上,随波浪不断变换,美轮美奂,江上的船只披上彩装,轻轻摇动,像摇篮,和着渔歌,让婴儿走进甜甜的梦乡。
滨江公园已成为市民游玩的重要打卡地,可以来这里休闲、娱乐、购物。漫步其中,可以舒缓心情,释放疲劳,还可以观赏滨江风光,领略荷城生生不息的活力、魅力。
滨江公园的建成,极大改变了城区面貌,提升了城市品位。老旧城区的居民得到了安置,安排就业或者自谋职业;那些居住在破旧房屋的市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过上了安逸的生活。我想,现在的他们,一定洋溢着快乐的笑,幸福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