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艺 > 正文

家乡的年

2024-01-27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禤秋宁  

“越鸟巢南枝,胡马依北风。”又是一年归期至,最是思乡情浓时。多方因素,已经两年不得归乡过年,我对乡下的年甚是怀念。

故乡的年,最让人想起的是赞不绝口的糕点小吃,有年糕、番薯片、糯米粽子。年糕是白色米糕中混着芝麻粉,搓成圆形,上面印着吉祥如意图样,小小的一块咬下去,糯糯甜甜的,过年的氛围瞬间拉满。番薯被切成薄薄的一片,紫色的黄色的混杂在一起,烤干,又香又脆。吃的时候妈妈总是要在耳边叮嘱“某食哏多,等下热气上火”。这时候,我总是一面答应“好”,一面再往嘴里塞几片,好吃到停不下来。糯米粽子是家乡最赫赫有名的年节美食,浸泡成黄色的糯米经过几遍淘洗,被洗得极其干净,手上平放三张粽叶,要中间叶子短,两边叶子长,先是一层白色糯米铺在粽叶上最底层,然后是一层黄米,再放一块切好的猪肉,猪肉不能太瘦,会柴,不能太肥,会腻,五花肉最为合适,再一层黄米一层白米包起来,系上绳子,放进烧开了水的大锅,熬煮五六个小时,等它浮起就熟了。刚出锅的粽子是最好吃的,晶莹剔透的白米、软糯可口的黄米,还有肥瘦相间的猪肉,粽叶的清香渗入米中,热气腾腾,一口咬下去,唇齿留香,回味无穷,极大的满足感瞬间填满心间。

“守岁全家夜不眠,怀盘狼藉向灯前。”守岁是过年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全家吃完年夜饭,围在一起欢声笑语看春晚,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我和爸爸在庭院里点燃新年的爆竹,清脆的鞭炮声喜迎新的一年。

放烟花自然也是不能缺的一部分。市里的房子位于逼仄的居民区,并不像乡下那般开阔,听到烟花声时,还要把头伸出窗口,朝天上使劲瞧,才看得到那一点小小的光影。乡下很是开阔,把烟花放在家门口的空地上,点燃引线,麻溜地跑开,烟花“咻”的一声蹿到天上去,“轰”的一声绚烂炸开,点亮了天空,也点亮了充满希望的新的一年。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大年初一这天,要早早地起来,贴上喜庆的对联和倒“福”字,寓意“福到了”。吃过早饭,就得忙活午饭了,鸡、鸭、鱼,摆满厨房,柴火烧的大锅一大早开始就没停过。做好了新年第一顿饭,把每道菜匀个小碗的,拿去祭拜祖宗。村里祭拜祖宗的地方是在祖上曾住过的庭院的主厅,把菜摆好,烧纸钱。祖宗曾住过的庭院从里到外有好几进,通过一道道门向外延伸,哥哥就拿着一把点燃的香从主厅一路向外插在每道门框旁边的香筒里。此时香筒里已经被来祭拜的人家插得几乎要溢出来了。

大年初一,最高兴的要数我们孩子了。因为不仅仅有好吃的糖果零食,还可以开始讨要压岁钱了。小孩儿往往成群结队,挨家挨户地讨要压岁钱,村里人谁也不会吝啬,个个都喜气洋洋的,掏出一个个红艳艳的红包,挨个儿发。小孩儿得了零花钱,就扎堆往村头的小卖部跑,好不快活。

春节里最热闹的一天当属镇上炮会。到了炮会那天,每家每户都会摆上好几桌甚至十几桌,等着亲戚们到来。不必在乎客人过多给他们造成负担,对他们来说,来家里的人越多,就越有面儿。

炮会上有各种表演,穿得大红大紫的老太太和小孩们上去表演唱歌、跳舞、小品。台下的观众有坐着的有站着的,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笑容,喜气洋洋,一年到头的奔波和疲惫都在此刻消散了。看累了、嘴馋了,广场上摆着很多小摊,有酸嘢、烤串、钵仔膏、冰糖葫芦等等,应有尽有。过年收完红包的小孩自然是舍得的,吃得满嘴油光、心满意足。还有摆摊卖娃娃的、卖玩具的、卖字的。卖字的摊边每每围着一大群人,字有写草书的,龙飞凤舞,有写艺术字的,妙趣横生,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叫好声不绝于耳。

炮会表演还有舞龙这个环节。在大家酒足饭饱之后,炮会的舞龙表演就开始了,由村子里的青壮年组成一条长长的舞龙队伍,绕着村子挨家挨户地表演舞龙,舞完了,那户人家就会放一串鞭炮,给一个红包表示感谢。传说,舞龙到过的人家就会得到神龙保佑,来年五谷丰登、四季平安。

是什么让我如此怀念故乡的年?我想,大概是现在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只有在过年的时候被允许慢下来,不必再步履匆匆被裹挟着向前走。我们可以走出家门,喜气洋洋地、笑容满面地向邻里乡亲道一声“新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