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读书认字以来,吾虽然读过一些书籍,但对于每个汉字的来龙去脉却知之甚少,而当我翻看到徐强先生最近出版的《字里有乾坤:细说〈千字文〉》(第一册)时,深为他对文字的了解而佩服。徐强在这本书的“使用指南”中说的,这本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依我看,的确如此。
拿书中第一篇《“天”原来只有“头顶”那么高》来说,文章主要是说这“天”字。书中,题目之上配上了少儿抬头望天空的生动插图,插图边有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篆文、康熙字典体、隶书及楷书的“天”字的写法,让人一目了然地看到了“天”字如何从甲骨文一路演化下来,这象形文字的魅力让人更加相信文中所说的,“天”字最初指人的头顶,而“天灵盖”就是从这里来的。文章接着又引用了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及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关于头颅或头顶,如何比喻或引申为天空的说法,让人开了眼界。
这篇文章一开头却是以唐朝王勃所作的《滕王阁序》中的一名句作为切入,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并对这有“天”字的诗句作了简短而精准讲解。行文中,作者还想到了现代文学家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想到了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这其中有“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也想到了《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夹叙夹议,前后无缝连接,形散而神不散,按网络流行的一个词语来说,那是十分的“丝滑”。
又如书中的《十年磨一剑》,这篇文章讲解的是“剑”字。文章开头介绍了鲁迅的小说《铸剑》,这是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干将、莫邪的故事。从中可见铸剑者的无奈,楚国国君的残暴,复仇者眉间尺(干将和莫邪的儿子,也叫“赤鼻”)的果敢,侠客的重义轻利、言出必行。“20世纪20年代,中国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鲁迅先生借用眉间尺的故事来激励人民斗志,振奋民族精神,可谓用心良苦。”徐强先生是写杂文的高手,他的点评精准到位。
文章中也说到了唐代画家吴道子画的《孔子行教像》,这幅画中的孔子腰间有一把剑,为什么要佩剑呢?作者认为,“在儒家看来,纯粹的武夫容易变成暴徒,而纯粹的文人又过于柔弱,‘心计’太多,缺乏阳刚之气,因此,最理想的就是文武兼备、刚柔相济的人才,光明磊落,仁民爱物,讲道义、负责任、有担当。孔子佩剑的画像,形象地反映了儒家培养文武全才的育人理念。”这的确如此,比如在国与国之间,若只会讲仁义道德,根本就无法抵挡那些侵略者毫无人性的杀戮,所谓“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也如此。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也说到了南宋诗人陆游的《醉歌》,说到了唐代诗人贾岛的《剑客》,可谓信手拈来,尤其是通过讲解《剑客》作为文章结尾,似乎也是自然而巧妙地鼓舞人们要树立远大理想,要有“十年磨一剑”的毅力,以便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徐强先生出版有《下辈子做一条狗》《当狗站起来的时候》等杂文集,他的文章常常引经据典,而且观点鲜明,见解深刻,可见其博通经籍、满腹经纶。《字里有乾坤:细说〈千字文〉第一册》这本书也沿袭其行文一贯以来的特点,既条理清晰,又潇洒自如,落笔成章。徐强先生购书看书特多,所以那些成语掌故、古典诗词、历史故事、民风民俗、典章制度等等,他用之如轻车熟路,游刃有余。
徐强先生是使用新媒体很“丝滑”的人,他这本《字里有乾坤:细说〈千字文〉第一册》也尝试了融媒体出版。书中每篇文章均由朗诵艺术家录制音频,扫码即可收听。此外还配套有小程序“《千字文》研习社”,通过音频、视频、游戏等形式,为读者学习文字知识、书法知识、国学知识与交流心得体会提供了融媒服务。可见,他为推动优秀文化的传播用心良苦。
为此书录制音频的是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院长、广西首批文化名家、广西影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杨学明教授,她极具感染力的声音听起来让人舒适。而为该书手绘插图的是广西师范大学艺术硕士、美术编辑陆洲,书中70多篇文章,每篇都有相应的插图,丰富多彩的插图让书本图文并茂,赏心悦目。另外,书中还配有梁家塔、刘家忠、谭永常、黄康依等人的书法作品,这些书法家的作品或行云流水,或刚劲有力,或生动大气,也增加了书本的艺术气息,丰富了书本的内容,可谓相得益彰。
徐强先生说,《字里有乾坤:细说〈千字文〉》拟成书10册,总计100多万字,书中的每篇文章可独立成篇,不受分册的影响,同时又可连为一体。只是,不知道他要花费多少精力去完成这个大工程,作为读者,我期待他的系列书籍精彩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