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节假期,在桂平市“江口镇万名干部乡贤回家建设家乡群”里,看到理塘村谢源升拍来的一个道光元年的牌匾,经研究,基本理清这个名为“望重乡国”牌匾的简要来龙去脉。此牌匾主要内容如下:
抬头:广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 继昌为。
正文:望重乡国。
落款:道光元年 辛巳孟冬朔乡饮介宾谢日彰立。
广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广西布政司,通称广西省,是明朝、清朝在广西一带设置的一级民政区。布政使司衙门驻桂林府。
继昌,据史志记载,满洲正白旗,举人,嘉庆二十三年十月二十日,由大理寺卿调代,二十五年十月十三(1820年11月18日)任命为广西布政使 ,道光元年(1821年)丁忧免任。“为”是牌匾刻字落款,类似于“题”“书”。
丁忧,原指遇到父母丧事,后多专指官员居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期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称“丁忧”。这种礼制源于汉代。继昌丁忧免任,也就是说在道光元年的某一天里,因其亲人去世,他就因行居丧之礼而不再担任广西布政使了。
公元1821年属辛巳年,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十月。
乡饮介宾,即乡饮酒礼的宾介(宾,贤宾;介,贤宾之次;多偏指贤宾、德高望重者)。乡饮原是古代一种庆祝丰收、尊老敬老的宴乐活动。一般乡饮都选德高望重长者数人为乡饮宾,与当地官吏一起主持此活动。“乡饮宾”制度是旧时一项尊贤养老、宴饮欢聚的隆重制度。“乡饮宾”又有“大宾”(亦称“正宾”)、“僎宾”“介宾”“三宾”“众宾”等名号,统称“乡饮宾”,其中“大宾”(正宾)档次最高,由皇帝钦命授予。
至此,“望重乡国”这个牌匾简要来历就清楚了,此牌匾为当时的广西布政使继昌赐字,乡饮介宾谢日彰立,此匾额为时任广西省最高行政长官表彰贤能才德、惠泽乡里的“宾介”手书,意在弘扬和孝之风。
2
说到乡饮介宾,就得追溯乡饮酒礼了。
乡饮酒礼的历史非常久远,始于周代,刚开始的时候,是乡人为庆祝丰收或者举行饮宴的一种聚会方式。后来,经过儒家的采纳、推演等,增加了尊贤养老等传统思想,这是为了使一乡之人在宴饮时,同时受到礼仪特别是孝老敬老的情感教化。
到了秦汉以后,乡饮酒礼就基本成形了,为历代士大夫遵守和袭用。这种礼制,一直到了清道光二十三年,清政府因将各地乡饮酒礼的费用拨充进入军饷行列,乡饮酒礼才被下令废止或者改由地方自筹经费举办。
由此可见,乡饮酒礼几乎贯穿了中国三千年文明史,其影响极为深远。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乡饮酒礼的程序和礼仪发展得更为完备和隆重了。各地民众纷纷把治家有方、内睦宗族、外和乡里、义举社会、有崇高社会威望之人推荐为“乡饮大宾”,而地方政府每年从财政支出十两官银用于举办“乡饮大宾”活动,举办这样的活动旨在弘扬乡贤仁和风节,彰显社会的和谐温惠。有人曾把“乡饮大宾”的盛大场面比作清代的千叟宴。
乡饮酒礼于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与十月初一(寒衣节)分别举行一次,其地点设在各府、州、县儒学之明伦堂。明伦堂,即旧时孔庙的大殿。乡饮酒礼作为一种政府的宴请活动,当时的制度规定经费必须由官钱开支,“坚决不允许向民间摊派”,这体现了这项活动的廉洁与阳光,也体现出了政府对地方百姓的体恤。由此,尽管后来有人将乡饮酒礼称为一次法定的“公款宴饮”,但是,亦不可掩盖其对社会德孝贤能倡导与教化的光芒。
一年两次的乡饮酒礼是非常隆重的,乡饮宾客俱是各方贤能有德、名重一方之人,地方长官和各等随从专门在官府的大门外迎接他们,见面后三揖三让礼,行了各种大礼,依规定入席,大宾们坐西北席,僎宾坐东北席,有特殊贡献的介宾坐西南席,主人为东南席,各宾俱就位,宾主便礼揖,而一旁还有司仪执事授觯,司仪首先向大家来一番举酒致辞:“……举行乡饮,非为饮食,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里,无或废坠,以忝所生……”
因此,我们也可见有三千年历史之久的乡饮酒礼意义是很重要的,它被看作是一种当时普及性的农村道德实践活动,在社会上弘扬儒家之学说,践行尊贤尚能孝老的良好风尚。这不正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之重要根源吗?
从规格和礼仪上来说,据记载,乡饮酒礼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程序。比如,乡饮酒礼要求各府、州、县行政长官代表朝廷亲自到场参加,这是对宴请宾客的尊重,也体现了这个仪式极高的规格。其次,被邀请参加乡饮酒礼的宾客均为当地身家清白、齿德俱尊的耆老乡绅,其中致仕官员被称为大宾,年高有德者被称作僎宾,年稍长、有德者被称作介宾。入列乡饮宾是有严格的程序的,首先,这名单由管理地方文教的儒学官员进行第一次的人员考选、推荐;然后,要经地方长官进行三代政审等考核批准;最后,要将名单逐级上报至省一级长官进行核准。经过如此层层把关,方才得出乡饮宾的人员名单,才可准许参加乡饮酒礼。也就是说,能够参与乡饮酒礼的人都是有一定名望且经地方政府层层审核的。
为了表彰乡饮宾的德行义举,在参加乡饮酒礼后,政府官员会按照以往的惯例,颁发参与酒礼凭据,并在酒礼后赠送参加者“望重乡国”之类的牌匾,使得参与者得到扬名乡里的荣耀。同时,凡作为乡饮宾,其名单将由地方官员上报朝廷,经礼部奏请皇帝批准后,赏给乡饮宾一定的功名。而有的地方还会将历届乡饮宾的姓名载入地方史志,通过记录其功名的形式,以彰显其贤德和风采。
入乡饮宾名列者,非勤廉清白不可,非有贤能功德不可。换言之,200年前,经广西布政使继昌赐字,乡饮介宾谢日彰立的这一面“望重乡国”匾额,实则就是对江口理塘村涌现的“勤廉”榜样的致敬。
3
据江口镇理塘村谢氏族谱中的谢氏名人记载,谢日彰曾中科考武举,受朝廷委派,谢日彰等人带兵,勇毅出战,先后平息广西、广东、湖南、贵州等地南蛮之乱,因累积功名,镇守边关。谢日彰的儿子谢怀仁、孙儿谢敏田受朝廷派任,曾到广东封开府,把守两广关卡要塞。据族谱载明,谢日彰父子公孙任期内,两袖清风,执政清廉,忠心为国,并有爱民之举,因此,无愧于“望重乡国”之牌匾。
德泽千年,乡风纯厚。如今,理塘村倡导新时代文明实践新风,和孝之风盛行,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村民友善相待、和睦相处,并着力提高自身法律素质,实践推进全周期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积极创建全国普法先进村屯。
一方“望重乡国”之匾额,竟有如此悠久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亦记载了一族名人之爱民报国之忠孝情怀,也激励着族人后辈学习,立德修身,勤俭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