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京,其实是个地名,是一个居住着四十来户人家的自然屯。屯不大,人口也不多,却在振兴乡村、建设乡村的大潮中,建成了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
旺京屯地处平南县六陈镇大妙村。屯子三面环山,一面留下入屯缺口。屯口狭小,从屯口往里走,屯内慢慢开阔起来。屯里的房屋大多都是依山而建,坐北朝南,背靠巍巍的高山,面向蜿蜒起伏的群山。屋前屋后的山地或坡地,都栽种着大大小小的玉桂树。据领我们进屯的陈校长介绍,屯内所种植的玉桂,有的树龄已有三四十年,最老的那株已逾百年。玉桂全身都是宝:桂枝可入药,桂板(皮)远销国内外,桂叶可以蒸桂油。屯里每家每户,谁家不种上几亩玉桂,房前屋后,更不用说了,既能绿化美化、涵养水土,又能增加收入。玉桂成了旺京屯的风景树、绿化树,也成了人们赖以生活的希望树和摇钱树。
从屯口进入,沿着玉桂林荫道悠然往坡上走,穿过缀满炮仗花的拱门后,便来到一户人家的屋前。主人姓陈,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者。我们的到来,他一手提着一壶热茶,一手拿着茶杯,眉笑颜开,把我们引到庭院前的六角凉亭,一一为我们斟茶递水,非常热情饮过茶,老者便引领我们参观他家近年重新修葺过的祖屋旧居。
旧居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五井头装饰风格的建筑,房屋中间是正屋,当地称为厅屋,厅屋两旁分别布局着大房、二房,均属大砖、泥瓦、木头结构的屋子。厅屋的陈设简朴典雅,两张老式的八仙桌,紧挨着厅门面对的正墙。八仙桌的上方,庄严肃穆的神龛,是平时烧香敬奉祖先的地方。厅的两侧,分别摆放着两张色泽鲜明、油光可鉴的木沙发。整个厅屋内的陈设算不得堂皇,却不失一种古朴。厅屋大门外两侧是横屋。左侧的横屋作厨房,锅碗瓢盆、刀铲砧具、红案白案,整整齐齐。右侧的横屋做餐厅,厅内摆放着一张能围坐着二十多人的圆桌,椅子也摆放得整齐有序。前厅改造时拆了,用一围墙代替。我们所到之处,目之所及,内屋、天井、檐阶、前院后院,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处处都彰显着主人的勤快,和讲卫生、爱干净的好家风好习惯。据陈老伯介绍,屯中像他家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房子,虽然有些人搬迁到城里圩上了,但近年都纷纷回来,修旧如旧,修葺家园。若平时在城里圩上待厌了待久了,便回来小住十天半月,乐得清闲自在洒脱,重拾久违的世外桃源的日子。
出了陈老伯家,顺着青石板铺就的小巷,走进屯里最古老的老宅。据陈校长介绍,这幢保存还算完好的老宅,是屯上陈姓最古老的老厅屋。目前,老厅屋人丁兴旺,已发展到350多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大潮的涌动,大家都搬出了老厅屋。陈校长喝了一口水,继续说:“老厅屋看起来老迈沧桑,却是我们族人引以为傲的地方。”他说,据老一辈人讲,老祖宗陈泰然公位居六品,奉公好义(其事迹清咸丰县志有记略),是一个在地方上有名望的人,他曾发起族人建宗祠,架大妙至罗秀藤雪河的古桥等等,成为族人口口相传,流传至今的美德美事。
旺京屯的老宅,虽说老,但聪明善良的旺京人却赋予了它们当代全新的人文气息。我们在参观老宅前厅文化长廊的时候,看到了令人耳目一新、适时合势的醒目的文字。从右往左看,庄严肃穆的村规屯训,字字句句,都在训示教诲着村民恪守社会公德,为人正直善良,尊老爱幼,尊重邻里,模范做人,规范做事;接着的是族中先贤哲人的介绍,供后人学习传颂;最后宣传的是党的二十大精神。出版的专栏文章,有屯民心得体会,有县内诗词大家和爱好者的作品,内容多样,图文并茂。“这里的人真了不起,县上有些机关单位都没这份宣传氛围。”一位同行的同志说道。是的,一个乡野村屯,村民有如此热忱的觉悟,从国家层面、家乡层面、家族层面挖掘奋发向上的文化元素,加以整理及宣传,这是何等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出了老宅,沿着环山道继续前行。我们先后参观了屯里早些年考上北大的学生的家居旧址、陈校长的旧居、新建的篮球场、儿童游乐场,还有今年建起的果基鱼塘、菜基鱼塘、蔗基鱼塘和新植的紫薇、沉香、闽楠、木棉等园林景观。
不知不觉兜兜转转,在屯里走走停停,细细参观,样样都感到新鲜,村屯建设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旺京屯人的聪明和有趣,给人愉悦和幸福的体验,令人流连忘返。
下午五点,终于回到屯口,结束了旺京之行。当我们要离开时,回首旺京屯,我满怀疑惑地问陈校长:“屯里目前常住人口有多少?各家各户的收入如何?”
陈校长用手挠了挠头,说:“目前常住人口约140人,其余的外出务工者有之,外出经商者有之,考上大学外迁者有之,林林总总的,粗略统计这三类人不下200人。人均收入在六陈镇19个行政村来说,我们屯不会少于2万元,你们看看每家每户停放着的小车就心中有数了。”听了陈校长一席话,我心里热烘烘的,在回程的车上,心里默默地想:随着乡村振兴的步伐加快,旺京屯一定会成为更加美丽、更富有文化内涵的宜居、宜游的村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