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艺 > 正文

一夏蝉鸣

2023-07-16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李庆益   网络编辑:周礼萍  

今年的蝉声似乎来得特别早,高高低低的蝉声此起彼伏。

印象中,蝉声最大的是一次在下班路上。那日从郊区回来,一下车便被街上连绵的蝉声吸引了,“咿呀——咿呀——”蝉声一浪接一浪涌来,完全盖过了川流不息的车流声。觅着蝉声的方向,跨过一座天桥,在对面马路边一棵高大的树上,我找到了这片蝉声的源头。

眼前是一棵仪花树,枝繁叶茂,碧绿的叶子层层叠叠,一丛丛粉红色的小花朵摇曳其中。“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蝉声从树丛中响起,滔滔不绝,从声浪上判断,此树上的蝉应该有上百上千只,可乍一看,居然一只蝉也看不见。

这就奇怪了,蝉呢?恰好一只鸟掠过,“呀——”的一声,一只受惊的蝉倏地飞起,旋即又落到另一根树枝上。原来,树上的蝉跟树皮近乎一色,它们静静地趴着,难怪我找寻半天也没找着。

蝉,是夏天特殊的符号。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写道:“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四季之声,声声响如天籁,蝉声为其一。夏天里,蝉随风流动,漫过山川河流,在山林间穿梭,在村庄四周徘徊,在城市的树上蛰伏、高歌。蝉声如雨,嘈嘈切切,忽高忽低,时急时缓,一会儿钻入人的耳膜,一会儿又飘于九霄云外,既张扬又低调,极富个性。

对于蝉声,我自然是熟悉的。小时候生活在乡下,听蝉声,捕鸣蝉,那是童年之乐事。那时的蝉可真多啊,绿树上竹林里茅草间栅栏上,但凡能攀爬的地方,都能看见蝉的影子。蝉们闹得可欢了,从这树到那树,从村里到村外,从白天到夜晚,不眠不休的样子。

几乎每个乡下的男孩都有一段捕蝉往事。一条长竹竿,在顶部安装一个网兜,粘上一些蜘蛛网,便是最好的捕蝉工具。蜘蛛网有讲究,以黄昏时的为最佳,黏性大,那是蜘蛛刚吐出来的丝,蝉被粘上了,十有八九跑不掉。这是我摸索出来的捕蝉技巧,一逮一个准,屡试不爽。不过,如今已经离开乡下走入城市多年,我即便身怀“绝技”,也难再有施展的机会了。

此刻,我静静地站在仪花树下,听蝉声悱恻,一直站了很久很久。“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村蝉声,先听浑相似。”想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早蝉》一诗,同时情不自禁联想到的,是乡野最美最朴实的风景。或许,这就是最纯最浓稠的乡愁吧。每一个游子心头都有一个故乡,无论走得多远。

据考究,一只蝉从产下到它能振翅高歌,期间大概有四年是在地下,只有短短一个月时间在阳光下。掘土四年,穿过漫长的黑暗走到人间,长出可匹敌飞鸟的翅膀,一路风餐饮露,只为生命中仅有的一个夏天而歌唱,这就是蝉的一生。

“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蝉饥吸晨风,渴饮晨露,不食人间烟火,被古人视作高洁的化身。虞世南是大孝子,是唐初著名的诤臣,他有一首诗《咏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人以诗言志,以物喻理,倡导做人要像蝉一样居高而声远,不必凭借、受制于“秋风”,可谓古代咏蝉之名篇。读蝉诗,生禅意,这是听蝉声的另一种收获。

一夏蝉鸣,行走在蝉声四起的街头,走着走着,便走出了一片清静了然的意境,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