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网评 > 正文

【老徐茶座】工伤认定新规织密劳动者安全网

2025-11-24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孔德淇  

主持人语:工伤认定新规通过细化“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工作原因”的具体情形,将模糊地带转化为清晰规则,既保护了职工权益,又防止了权益滥用。这种“精准滴灌”式的规则设计,体现了政策制定者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与法治思维的精准运用。


据11月21日《工人日报》报道,随着居家办公成为常态、灵活用工日渐普及,传统工伤认定标准与新型劳动场景的适配难题愈发凸显。近日,人社部印发《关于执行〈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三)》(以下简称《意见(三)》),以清单化方式细化工伤认定标准、明确争议场景判定规则,让工伤保险制度精准对接劳动形态的时代变迁。

工伤认定结论牵动着职工的生计冷暖与用人单位的经营预期。我国工伤保险长期以“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工作原因”的“三工”标准为核心,这一框架在传统劳动关系中成效显著。但数字经济催生的新就业形态,打破了“办公室”的物理边界与“工作时间”的固定认知,争议随之而来:居家办公受伤是否算工伤?上下班绕路买早餐遇意外能否认定?建筑行业违法分包的工伤责任该由谁担?这些问题的核心,是旧标准与新场景的错位,既让劳动者陷入维权困境,也给基层执法带来裁量难题。

《意见(三)》用精准界定,替代模糊解读。针对居家办公这一主流新形态,文件明确单位安排的居家办公期间因工作受伤应认定为工伤,同时区分常态化办公与临时性沟通的界限,避免企业因无边界办公承担无限责任,防止职工权益因不在物理单位被剥夺。而把符合单位要求、匹配日常工作强度、占用休息时间作为在家突发疾病的认定依据,更实现了法理与情理的统一。

对上下班途中工伤认定这一传统争议点,《意见(三)》同样直击要害,以“以上下班为目的”为核心要件,通过考量路线与时间的周期性、固定性判断合理性,排除休假等私人活动的认定资格,又避免机械执法的不公。这种平衡并非简单折中之举,而是回归“工作关联”本质,不让职工因合理调整路线失保,也不让企业承受无妄之责,平等守护劳资双方权益。

针对建筑行业违法分包、个人挂靠等乱象,《意见(三)》明确社保部门需依法受理此类工伤认定申请,从制度上堵住责任漏洞;“医疗损害侵权不影响原工伤认定”的规定,则避免劳动者陷入“两头空”困境。这些兜底保障让最易被遗漏的群体握住维权“通行证”,彰显了制度的温度与周密。

工伤保险的意义不仅在于事后赔付,更在于以规则引导劳动关系良性发展。《意见(三)》构建起“红线”与“桥梁”并重的体系,一方面划定故意犯罪、醉酒等不予认定的法律底线,坚守制度刚性;另一方面则通过细化标准减少争议,降低劳资维权成本。对企业,清晰规则减少用工风险不确定性;对职工,明确标准提供维权指引,这种双向保障,正是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每年200多万名职工获得工伤保障的背后,是无数家庭的安稳。但制度完善永无止境,《意见(三)》正是工伤保险与时俱进的实践。期待基层执法部门严格落实文件精神,畅通证据认定渠道,让劳动者无需为举证奔波。

工伤保险是劳动者的“安全网”,规则清晰是经纬,执行有力是绳结。当每一项标准都精准落地、每一次认定都公平公正,劳动者才能在权益受损时感受到制度的温度,每一份劳动也才能得到最坚实的保障。

/

栏目最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