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网评 > 正文

【周日时评】非遗传承既要“守正”,也要“创新”

2025-11-23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陆颖敏  

“不好好读书,以后只能去编篮子!”这句儿时的“吓唬话”,如今成了莫思明返乡创业的鲜活注脚。这名“80后”带着深圳10年外贸经验回到平南,将祖辈传下的竹木芒藤编织技艺,从“夕阳产业”做成年产值2800万元、产品远销日韩及欧美地区市场的“朝阳事业”。他的实践不仅是个人创业的成功,更勾勒出非遗技艺与现代商业同频共振的清晰路径——传统手艺的生命力,从来不在“守旧”,而在“创新”;非遗传承的破局点,恰是用商业思维激活文化价值。

莫思明的创业起点,直面的是非遗传承的普遍困境。2017年回乡时,平山镇编织产业深陷订单萎缩、同质化内卷,年轻人嫌“编篮子没出息”,老手艺面临断代风险。但他没有止步于“困境”,更看到了技艺的“底气”:本地完备的编织产业链、妻子20余年的手艺经验,以及自己在深圳积累的外贸资源。从找工厂代工起步,他迅速推进产品迭代——跳出传统筐篮的局限,将书法、绘画元素融入编织,开发出猫窝、桌面摆件、时尚包包等新品,以“每日一款新品”的节奏,让产品品类累计超2万种。这些带着“非遗基因”的文创产品,亮相广交会便赢得国际客商青睐,印证了非遗技艺的核心竞争力:不是“老古董”,而是能对接时代审美的“活资源”。当竹篾藤丝跟上现代生活需求,老手艺自然能敲开新市场的大门。

若只停留在“卖产品”,非遗传承仍会陷入瓶颈。随着企业壮大,手工产能有限、工人老龄化、同行价格战等问题接踵而至,莫思明意识到:单纯“接单—生产—交付”的模式,只会让非遗技艺“吃老本”,最终走向萎缩。转机来自一次偶然的研学活动——孩子们围着老匠人学编织时的欢喜,让他顿悟“破局关键在文化赋能”。他联合同行打造“山里文化研学基地”,将编织从“商品”提升为“可体验的文化符号”:研发非遗材料包,让普通人在家就能感受手艺魅力;开设研学课程,吸引中小学生触摸非遗;搭建“产学销”平台,让大学生实习、村民就业与技艺传承无缝衔接。如今,基地不仅为工厂输送了年轻工人,缓解了老龄化难题,更让非遗从“小众手艺”变成“大众可参与的生活方式”,为技艺传承注入了可持续的活力。

非遗传承,既要“守正”,也要“创新”,莫思明的实践恰是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他深知,技艺的根不能断,让传统编织的技法、纹样在设计端保持原汁原味,守住非遗的“魂”。同时,他不囿于传统——依托研学基地打造大学生创业平台,支持年轻人开发更贴合市场的文创产品,让古老手艺对接年轻消费群体。更难得的是,他将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紧密绑定:工厂近400名员工多为本地村民,不少老人实现“居家编织、专车送料收活”,既能照顾家庭,又能每月增收。这种“文化传承+就业增收”的模式,让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技艺”,而是能撑起乡村家庭生计的“致富经”,彰显了民营企业在文化保护与民生改善中的双重担当。

从“编篮子没出息”到“织就千万产值”,莫思明的故事说明,非遗传承需要用商业思维激活其内在价值,让手艺既能“传下去”,更能“活起来”。当越来越多像莫思明这样的创业者扎根故土,以创新为非遗注入活力,中华文化的根脉必将在新时代的沃土里,生长出更繁茂的生机。

图为平南百思特工艺品有限公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正在设计编织工艺品。全媒体记者陆颖敏摄

/

栏目最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