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对一个社会来说,劳动有尊严,文明才有底气。根治欠薪,让劳动者有尊严地生活,是我们国家的共识,也是人民享有获得感的实践体现。
加强资金保障,住建部门核发施工许可证时,严格审核建设单位资金到位情况,对资金不足项目不予发证,并强化预售资金监管,确保专款用于支付工程款与农民工工资……1月15日,湖南长沙市住建局与人社局联合印发《进一步强化长沙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工作十条措施》,以根治建筑工程领域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据1月16日《湖南日报》报道)
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劳动报酬权益,事关广大农民工切身利益和民生福祉,事关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保障劳动者及时足额拿到工资,是守护民生底线的应有之义,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内在要求。就此而言,长沙出台“十条举措”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切实维护农民工劳动权益,体现了责任担当。
多年来,在治理欠薪问题方面,国家一直重拳频出,多项政策措施让欠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但也应看到,由于行业生产组织方式不规范等原因,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从现实来看,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深层原因,多与保障工资支付的法律不健全、解决欠薪问题的制度刚性不强等有关。比如,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欠薪现象,大部分集中在建筑、加工等行业。这些领域,恰是近年来我国发展最为迅猛的行业,层层转包、层层拖欠的现象时有发生,农民工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因此必须加强监督建筑工程领域,用心用情用力维护好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
进一步看,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体现了社会治理水平,更关乎万千家庭冷暖。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要从源头上入手,强化责任、细化落实,让制度的篱笆越扎越密、越扎越紧,才能在实践中压缩恶意欠薪的空间,让“护薪”行动更有力、更有效。只有有针对性地构建起预防、监督、惩戒机制,才有助于遏制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乱象。
正如长沙出台的“十条举措”中,进一步明确要严审项目开工,规范监督流程:项目开工审查时,业务主管部门会同步检查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落实情况,未达标项目禁止开工。在日常监督中,将工资支付工作纳入检查范畴,重点监督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及时排查欠薪隐患。同时,优化建设市场环境,打击违法违规招投标,防止因违法发包引发欠薪。此外,对欠薪责任单位依法约谈、通报、登记不良行为,多次欠薪的纳入“差别化监管”。对恶意欠薪的单位及负责人,列入失信联合惩戒名单,实施多领域联合惩戒等。显然,长沙切实加强制度设计,以“硬核”措施保障农民工群体合法权益,彰显了为政之道。
实践证明,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治理欠薪不能只是点对点和个案意义上的行动,更应形成系统性、常态化、有合力的治理机制。根治欠薪需要不断创新治理手段,建立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管闭环,推动欠薪治理从清欠向防欠转变。各地各部门要不断完善制度机制,探索利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将人员信息、用工过程、用工轨迹、工资发放等数据纳入监管,实现农民工工资发放的全流程线上监管、动态监控、实时预警,合力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的各项制度和政策落实到位。
总之,治理欠薪顽疾,必须加大力度,多些“硬核”举措,在制度上安排更多保障方式,在救济上提供更多有效渠道,在监管上加大保护力度,在问责上提高违法成本,使农民工工资变成谁也不敢触碰的“高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