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裔美国作家约瑟夫·布罗茨基在《小于一》中写道:“试图回忆过去就像试图把握存在的意义。两者都使你感到像一个婴儿在抓篮球:手掌不断滑走。”或许在他看来,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似乎都难以掌控,只能像婴儿抓篮球般,徒唤奈何。
其实最让人无奈的,是时光的流逝。朱自清说:“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时间的脚步永远向前,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谓“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人们在时间面前的无力感,根源便在于此。
不过,无奈归无奈,生活仍需继续。人生的旅途,就是不断地回望过去、审视当下、憧憬未来的过程。回忆过往,并不是要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而是要为当下找准坐标,为去路探寻方向。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芸芸众生能做到的,恐怕不多,但当岁末年初之际,一年一省吾身,倒是可以做到而且值得去做的。人不能总是埋头直走,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停下脚步,三思而后行,才会走得更踏实、更稳当。
个人有个人的过往,社会也有社会的过往。最近,《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4年度“十大流行语”,依次为:数智化、智能向善、未来产业、city不city、硬控、水灵灵地×××、班味、松弛感、银发力量、小孩哥/小孩姐。这10个词语,既有宏观的时代画卷,也有微观的个人素描,为回望这一年的社会万象提供了具有代表性的切入点。
这份榜单的前三名,科技感极强。信息革命引发的科技进步,一日千里,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科技的突飞猛进,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便利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人类是否有一天会成为自己所发明的技术的奴隶?关于这个问题,爱因斯坦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深入的研究和敏捷的科学工作对人类常常具有悲剧性的含义。一方面,它产生了使人从精疲力竭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发明;但另一方面,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的不安,使人成为其技术环境的奴隶,所有这些中最为灾难性的是——发明了人类自我大规模毁灭的手段。这实在是令人难以忍受的悲剧!”(《给知识分子和平大会的信》)科技说到底只是一个工具,本身并无善恶,但使用它的人却是有善恶的,因此,科技只有绑上道德和法律的准绳,才不会像脱缰的野马,肆意践踏人类的生命与尊严。进入智能时代,在推进数智化、布局未来产业的同时,“智能向善”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无疑是一个福音。
这份榜单的后两名,把银发力量和小孩哥/小孩姐列在一起,很有画面感。如今早已不是“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国家卫健委2023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的平均寿命达到了78.6岁,老年人越活越年轻,“壮心不已”的银发力量,掀起了银发浪潮,形成了银发市场,催生了银发经济。而少年一代,也迸发出了和他们的年龄不大相仿的潜能,在各个领域闪耀出令人惊艳的光芒。“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当年伏案疾书《少年中国说》的梁启超,如果活在今时今日,面对小孩哥/小孩姐种种不俗的表现,想必也会连连称赞的吧?不宁唯是,当他的耳畔响起外国友人“city不city”的阵阵惊呼时,“老大中国”的愤懑之气,自然也将荡涤一空。
“年华有信春来去,时事无凭云卷舒。”关于2024年,每个人都会找到硬控自己的回忆,为过往的年轮添上一笔色彩。祈愿在新的一年里,人人都能少一点班味,多一些松弛感,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大时代中,水灵灵地活出自己的模样与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