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快递站变身“就业之家”,从一个简单的物流站点,变成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就业服务平台,这种和谐共赢的局面,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就业市场的模样。“快递+就业服务”的模式,值得推广。
据10月11日《工人日报》报道,在江西省九江市共青城市甘露镇燕坊村快递服务站内,几百件快递包裹整齐有序地码放在两侧货架上,墙面正中间“快递服务站就业之家”的标识十分醒目。对当地村民而言,这个面积不足20平方米的快递服务站,功能多得超乎想象:不仅能够存取快递、代办电信业务、咨询银行金融服务项目,更重要的是能够针对性地提供招聘信息,让大家有更多机会找到心仪的工作。
一个原本普通的快递服务站,如今却成为了村民们津津乐道的“就业之家”。这种创新性的服务模式,不仅让务工者找工作更容易,也让企业招工更便利,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多赢。
这个快递服务站的转变,首先得益于其创办者吕燕燕的敏锐洞察力和不懈努力。她看到了村民们对于就业信息的渴望,也看到了快递站作为信息集散地的潜力。于是,她果断地将快递站升级为“就业之家”,通过口口相传和信息发布,为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这种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让快递站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就业之家”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信息发布层面,而是进一步深化了服务功能。它与当地就业创业服务中心联动,引入了更为专业的就业服务,如劳动力资源调查、重点就业群体就业需求调查等。这些服务的加入,使得“就业之家”能够更加精准地对接用工双方的需求,提高了就业匹配的效率和成功率。
此外,“就业之家”还创新性地开展了“移动工厂”项目,将工厂流水线“搬”进村。这一举措不仅为在家的村民提供了灵活的就业机会,让他们能够在照顾家庭的同时增加收入,也为企业节省了用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这种双赢的模式,无疑为未来的就业服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就业之家”的成功也是江西持续推进村(社区)就业之家建设的缩影。近年来,江西依托各种基层服务平台,不断将就业服务下沉到村(社区),让求职者能够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便捷的就业服务。这种服务模式的推广,不仅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也有助于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快递服务站变身“求职所”只是就业服务下沉的一个案例。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类似的创新实践,让就业服务更加贴近民生、更加精准有效。同时,这也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为劳动者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