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这是互联网管理工作的根本遵循,窃以为也适用于“互联网+”政务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数据多跑腿、百姓少受累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用好互联网,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这是真正的本事。
据新华社报道,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扩大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范围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的意见》。《意见》强调,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加大业务统筹力度,抓紧出台新增“跨省通办”事项的配套政策、实施方案、试点计划等。各地区要加强对“跨省通办”任务落实的省级统筹,强化上下联动、横向协同,加快实现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
国务院部署“跨省通办”政策扩围,不仅是顺应民意、回应社会关切的有力举措,也是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些制度安排若能落实到位,必将极大方便公众的日常生活,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准,极大地激发市场内在活力。
纵观《意见》,提出了22项“跨省通办”新增政务服务事项,包括新增异地电子缴税、开具税收完税证明、单位社会保险费申报、临时居民身份证办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登记和待遇申请、5种门诊慢特病费用结算、住房公积金汇缴、补缴和租房提取等。《意见》还规定了完成此项制度安排的清晰“时间表”,其中16项在今年年底前完成,还有6项在明年6月前或者年底前完成。
从扩围事项来看,既涉及普通群众的“急难愁盼”的具体事项,也涉及市场主体“颇费周折”的事情,显然,此项利民公共政策的隆重出台,其初衷是让群众与企业办事更加便捷高效,让网络多跑路,普通老百姓少走路。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疫情多点频发的背景下,对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进行有效扩围,不仅有利于疫情防控,推动经济发展复苏的步伐,也能加快政务服务从政府部门供给导向转向企业与公众需求导向,实现企业与群众异地办事“马上办、网上办、一地办、一次办”。
实际上,早在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指导意见》,围绕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养老、居住、婚育、出行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异地办事需求,提出140项全国高频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事项清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郑重提出,扩大“跨省通办”范围,基本实现电子证照互通互认。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力量,让数据多跑腿、百姓少受累不再是一件难事。“跨省通办”扩围,同样也是在借助大数据的优势,以及国家行政力量的全力推进,让民生服务插上“数字化翅膀”,让百姓与企业真正感受到技术变革带来的“制度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