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金银箔粉是非法添加剂,“镀金食品”为国家法律法规所明令禁止。杜绝“镀金食品”,一方面要加强科普,矫正消费者被误导的消费观念,另一方面,则要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严禁“镀金食品”流入市场。
精致的蛋糕周边镶嵌着一圈金箔,和蛋糕表面的金银球装饰物交相辉映;圆润光滑的巧克力上散落着金箔碎粉,像夜空中的星星闪闪发光;小巧新鲜的海胆刺身上点缀着几片碎金,让人食指大动……添加了金银箔粉的食品被人们称为“镀金食品”,但无论包装多么奢华亮眼,都掩盖不了金银箔粉是非法添加剂的事实。(据8月10日《法治日报》报道)
以金箔银粉点缀食品卖相的做法,早已被国家卫生监管部门明令禁止。可时至今日,人们不仅能在线上线下一些店铺里寻到“镀金食品”的身影,甚至还有不少消费者依然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着自己的“食金”视频。刹住餐桌上的“食金之风”,消除舌尖上的拜“金”主义,势在必行。
早在2001年,金箔就被原卫生部明令禁止加入食品中。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卫健委、海关总署四部门又联合制定《查处生产经营含金银箔粉食品违法行为规定》,明确强调金银箔粉末列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不属于食品添加剂,不是食品原料,不能用于食品生产经营。这为社会依法治理“镀金食品”、切实保障人民健康提供了有力依据。
“镀金食品”既被国家明确列为违规,为何却屡禁不止?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被错误认知误导。“食金”行为并非始于现代,而是古已有之。据《本草纲目》记载,“食金,镇精神、坚骨髓、通利五脏邪气,服之神仙。尤以金箔入丸散服,破冷气,除风”,但这种功效仅适用于入药。一些人就此笃信“食金”能延年益寿,显然是被误导了。二是受摆阔显贵驱动。一些人把“食金”视为身份象征,乐于在人前摆谱卖弄,不仅在衣着上穿金戴银,在饮食上也要食金沾银。三是猎奇心态作祟。一些人热衷于吃奇尝鲜,总想食用一些别人没吃过甚至没见过的东西,这实际上也迎合了部分商家的“怪味营销”。
遏制“食金之风”,需要强化监管、协同共治。首先,要强化科普引领,矫正认知误区。国家禁令和专家释疑的背后,均有科学依据和研究成果作为支撑。一些“镀金食品”在售卖时大肆宣传的“有益健康”卖点,其实并不属实。食金箔对人体无益且存在风险。由于金的稳定性高,其在人体内不会被消化,只会原样排出体外,对人体毫无营养价值;吃过大、过多金箔则可能伤害肠道黏膜,造成肠胃不适。
其次,要以强势执法带动有效普法。要通过完善对金银箔粉使用的政策、法规体系,明确禁令罚则,堵塞监管漏洞,不给商家恣意使用留空间;要通过以案释法解读相关法规、传播营养健康知识,达到执法一件、普法一片的效果,并及时公布违法事实和处罚结果,以严惩警示潜在违法者;要拓展消费者举报途径,在网络交易平台上增设一键举报按键,形成快速举报、及时查处的反馈机制。同时,还要压实网络平台和行业协会的监管责任,加强规则引导和自律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