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网评 > 正文

【老徐茶座】“暴力催收”被重罚是一堂法治教育课

2022-06-20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郑桂灵  
主持人语: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关系,应以诚信为基础,以法律为守则。债权人有催收债务的权利,债务人有偿还欠账的义务,只有双方恪守诚信和法律,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和额外增加的成本。

据《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近日,中国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中国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因信用卡催收严重不审慎,分别领到80万元罚单。记者调查发现,被处罚的两家银行信用卡中心2021年投诉量居高不下,众多持卡人称遭遇其暴力催收。

俗话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但在现实生活中,“有借却未必有还”的情形屡见不鲜。基于“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社会常理,出借方向债务人催收欠款无可厚非,但催收的方式和手段应当受到规则和法律的制约,不可得理不让人,随意任性胡来。光大和民生两大银行的信用卡中心因暴力催收而招致主管部门开出的80万元罚单,就是一堂对金融机构遵守催收规则的法治教育课。

一般来说,无论债务方无力还是无心偿还债务,催收方都会通过一些合理合法的民事手段对其施加压力,督促其履行债务,避免违约。这种合理合法的民事手段应当遵循尊重人格、保护隐私、保障秩序、维护权益等基本原则。

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四十六条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由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并处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在本款列举的六种情形中,就包括“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的”情形。其实,综合消费者对违规催收行为的投诉,包括委托外包公司暴力催收、泄露个人信息、电话短信威胁、电话骚扰等情形。这不是“不审慎”这三个字就能涵盖得了的。据银行业人士解读,80万元的罚款金额显然超过了该条款规定的罚款上限,说明两家银行信用卡中心还存在有多项违法违规行为,且情节比较严重。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出现债务问题,催收公司应运而生。这些催收公司拿着高额佣金,采取合法或不合法的手段“帮助”债务人催收。很多银行为追回自己的债务,也愿意把追讨的事情交由催收公司来做。由于催收公司的催收行为往往游走于道德和法律的边缘,这就需要由权威部门依法界定“暴力”或“软暴力”的边界。为此,中国银行业协会专门下发了《信用卡催收工作指引(试行)》,对催收人员的催收时间节点、通话频次、不得向第三方透露债务人的详细欠款信息和欠款金额等,提出明确要求。

银保监会发布的《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催收行为做了禁止性规定,包括未经法定程序或消费者同意,向不具有偿债义务人员告知具体债务信息和个人敏感信息;冒用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名义实施催收;采取暴力、恐吓、欺诈、威胁等不正当手段。这些禁令与规章就是金融部门在实施催收行为时的指引与遵循,是规避暴力催收行为的规矩和红线。

上述这两起因“暴力催收”被重罚的案例,既给金融部门的违规催收敲响了警钟,也为处罚暴力催收提供了范例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