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清明祭祀必然伴随着一些民俗,如烧纸、焚香、点蜡烛、燃放鞭炮等,这些行为很容易引发火灾。我们必须牢记文明祭祀,安全第一,认真落实各项防火规定。同时,倡导绿色祭祀,减少污染和浪费,消除火灾隐患。
据4月1日《新京报》报道,清明节是祭奠高峰,人们素有烧纸燃香的习惯。然而,若祭祀者在祭祀过程中安全防范不到位,加上空气干燥和大风天气,很容易引发火灾,给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造成威胁。近日,北京市通州区就有两起因祭祀引发火灾的案例,3人被行政拘留,给不文明祭祀行为敲响了警钟。
这两起因祭祀引发火灾的案例,均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六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因过失引起火灾、尚不构成犯罪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这无疑告诉大家,祭扫不可逾越安全底线,否则,将受到法律的惩处。
前不久,民政部、国家林草局印发《关于做好2024年清明节祭扫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压实属地、部门、机构三方责任,把祭扫服务、防火安全、交通疏导、宣传引导等工作落实到位,确保清明节祭扫安全、文明、有序。这对于指导各地殡葬服务机构优化服务保障,防范风险隐患,既十分及时,又非常必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各地祭扫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今年清明节前夕,多地推出倡导文明祭扫的制度性安排,比如,北京鼓励选择鲜花祭祀、植树纪念、网络祭扫等方式代替烧纸钱、点香烛等习俗,推广节俭办丧,简化丧葬仪式,支持骨灰撒海、自然葬等生态安葬方式。又如,哈尔滨市殡葬事务服务中心在延续倡导鲜花、黄丝带、寄思卡等文明祭扫方式的同时,还设计推出传心印、水溶祭祀等新式绿色祭扫方式。湖南省民政厅、省文明办倡导以文明的祭祀方式追思先辈、祭奠逝者,共同培育文明祭扫新风尚,共同守护三湘四水好风景。
祭祀在心不在形,别样清明一样情 。文明祭扫逐渐成为一种新趋势 。在人们心中,无论是鲜花祭祀、植树纪念、网络祭扫,还是黄丝带、寄思卡,寄托思念的本质不变。这些文明祭扫方式,既符合绿色发展理念,是移风易俗之举,也是一种具有现代气息的缅怀方式。除积极践行文明生态祭扫方式外,人们还可以通过撰写缅怀文章、种植花草树木、讲述故事等形式,怀念逝者,自觉摒弃不文明的祭扫方式,让慎终追远的情感与现代文明的表达方式相融合。
同时,必须看到,烧纸、焚香、放炮、点香烛等传统方式,仍在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祭奠活动,不但会造成环境污染,也加大了火灾发生的潜在概率。这就要求各地职能管理部门,提前谋划,制定出相应预案,做到防患于未然,除对违规违法行为要做到执法必严外,更要下足绣花功夫,提高公共治理本领,尤其是,对于传统祭扫方式,不要粗暴执法 、 动 辄“一刀切”,而应多些人性化、包容性,在正向引导的同时,有效满足公众的合理需求。
在弘扬传统的基础上,摒弃陈规陋习,推进移风易俗,让文明祭扫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如此,才是真正的“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