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网评 > 正文

【老徐茶座】让余量食物发挥“余热”

2023-07-24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黄齐超  

主持人语:余量食物数量庞大,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则会造成巨大的浪费。有关部门应为余量食物经济的发展划定路径、明确规范,并与协会组织、企业团体共同推进制定相应的防风险体系,让余量食物充分发挥“余热”。

据7月20日《经济参考报》报道,没有售完的蛋挞和蛋糕、尚在食用期散发余温的炸鸡、快到保质期的熟食……在餐饮、商超等消费场所,每天都会产生相当规模的余量食物。这些余量食物除了被丢弃还有什么更好的处理办法?记者在多地调研发现,政府部门、协会组织和餐饮商家开动脑筋,结合线上与线下推出诸多创新举措,让余量食物产品发挥“余热”,引领勤俭节约的新风尚。

一些餐饮、商超、食品店可能会产生余量食物,这些余量食物的保质期短暂,如果及时处理,将难以“食”尽其用,既导致粮食浪费,随意丢弃又会影响环境。不过,一般而言,销售方都会采取一些积极措施处理掉这些余量粮食。比如设立食物驿站、食物银行,免费送给需要的群体,比如利用“食品盲盒”模式,打折之后二次销售;比如内部消化,送给店员当晚餐,等等。

无论是将余量食品本着公益性送人,还是按“食品盲盒”模式二次销售,商家、餐饮业都将面临如下难题。首先是食品的安全问题。其次,目前我们对“余量食物”尚无明确定义,临期多久的食物,才可以界定为“余量食物”?这需要有统一、明确的答案。

显然,如果以上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商家和消费者都会受到掣肘。商家将余量食物免费送人时,担心因发生安全问题而受到牵连,好心办了坏事,慈善的积极性自然就受到打击。而消费者购买“食物盲盒”,也担心遇到变质的食物。如此一来,余量食物的处理就阻力重重,难以达到倡导节约粮食的目的。

由此可见,我们必须解决商家和消费者的后顾之忧,才能推动余量食物的合理利用,才能调动商家利用余量食物做慈善的积极性,让余量食物发挥“余热”,并引领勤俭节约的新风尚。政府机构、行业组织、餐饮业协会等机构应联合起来,本着食品安全、倡导节约的原则,认真研究,制定出指导性文件,确定“余量食物”定义。同时,要求散装成袋的余量食物,在外包装上标明含量成分、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再醒目地标注提醒事项,保障食品安全,确保食者无忧。

商家企业有责任创新处理余量食物的方式。可是,如果不解决后顾之忧,商家投鼠忌器,哪里还有创新处理方式的动力?从这个角度看,应尽快出台科学统一的临期标准、临期商品处置标准,完善生鲜食品保鲜和质检的相关标准,以及明确相关实施细则和操作指引。只有这样,才能对余量食物的处理进行规范管理,餐饮商家也才能放心大胆地处置余量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