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光
“话说张飞勒住马头,望着滚滚烟尘中的曹军……”
教室里安静极了,孩子们都看着我,一双双小手搁在桌面上,小嘴微张着,好像要把我说的故事吃掉似的。谁能相信,一个多月前,他们是全校老师不敢接手的“烫手山芋”——课堂上,他们有随意离开位置的、隔空说话的、玩各种东西的,有趴桌发呆的、六神无主的。而现在,他们乖巧地坐在位置上,追着1000多年前的故事。
我故意停下,伸出右手食指,竖在嘴边:“嘘——你们猜,张飞怕不怕呢?”
“不怕,老师之前说过《三英战吕布》,张飞猛得很啊。”金梅说得有理有据。
“我觉得他怕,现在只不过是装样子而已。”金慧反驳说。
我行走在孩子们之间,听着他们争论,看到他们眼里的光,心里舒坦了。
故事里的魔法
2012年国庆后,我正式到望步小学报到,成为一名编制教师,担任三(1)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这个班曾让老师头疼不已。
头两周,我靠“吼”把孩子们唬住。但那天,我把那个用铅笔弄哭邻桌女孩的男孩抓出来,罚他站在黑板前,看着他握紧的双拳,我意识到,必须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转机出现在我上《盘古开天地》时,我突发奇想,抛开原来的备课流程,改编故事,用“说书人”的方式讲演出来,没想到他们听得那么入迷。于是,我又把《三国演义》搬进课堂。我连着讲了两周的《三国演义》,从《桃园三结义》讲到《三英战吕布》。当孩子们入了迷,我逐渐加入各项训练:有时问一两个问题,有时会让他们猜想一下后面的剧情,有时干脆静坐10分钟……总之,我有意识地训练他们学习倾听、集中注意力,引导他们学习提问和思考。渐渐地,孩子们沿着我“设计”的轨道运转了。
故事里的“象牙塔”
孩子们喜欢听故事,我决心把他们的“听故事”变成“读故事”。2013年秋天,我买来杉木方条,锯锯,凿凿,敲出一个简易的三层小书架,搁在课桌上,摆放上我购买的图书《稻草人》《草房子》《小王子》《安徒生童话故事》《艾薇与豆豆》及纽伯瑞儿童文学奖的系列作品。这是班级的共享财产,每个孩子可以自由阅读。
为了保持学生的阅读热情,激发他们的潜能,我和孩子们设定目标,成绩进步或者优秀的,奖励一本课外书。
经过这样努力,孩子们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班级获得“优秀班级”,我自然就成了“优秀班主任”。2015年春天,令传的作品《晨韵》发表在“小博士报”上,这应该得益于藏在小书架上的“象牙塔”的魔力吧。
故事的后来
后来,这班孩子毕业了。我由班主任转身一变成为教务主任,然后成为一名校长。12年间,我辗转了4所乡村学校,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我一直坚守在语文教学的阵地上,虽然班级的图书角不用我掏钱买图书了,可我一直保持着买书奖励学生的习惯。因为我明白,只有读书,才能把人生的故事续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