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人民医院肿瘤科病房,54岁的肺癌患者梁女士注射了一款“救命药”——依沃西单抗。这是她今年以来第3次使用这款被纳入医保的药品。
2022年3月,梁女士被确诊患有肺癌,且伴有多发淋巴结转移、双肺右侧胸膜转移。此后,她辗转区内外多家医院治疗。
对于肺癌晚期患者而言,定期治疗是控制病情的关键,而注射双抗药依沃西单抗是稳定病情的重要手段。此前,梁女士每隔3周进行一次靶向治疗,每次治疗需注射8—10支依沃西单抗,每支价格高达2299元,加上其他费用,单次住院费用超2万元。这对于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
幸运的是,今年1月1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4年)》正式实施,参保人在医院、药店购药将按照新版目录执行。此次调整新增91种药品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梁女士的“救命药”依沃西单抗也入选目录,这让她看到了希望。
“真的感谢国家的政策,把这个药纳入了医保,为我们减轻了负担。”梁女士说。如今,依沃西单抗单支价格为736元,下降约68%,再叠加医保报销,她的经济负担大大减轻。
和梁女士一样,宫颈癌患者李女士也是医保政策的受益者。李女士去年3月确诊患有宫颈癌,手术治疗半年后癌症复发。由于癌细胞转移,她需要定期到医院治疗。此前,她的“救命药”卡度尼利单抗单支价格为1.322万元,单次免疫治疗需注射3支,单次治疗费用接近4万元。高昂的费用让她的家庭难以承担,家人为了给她治病四处借钱。
如今,卡度尼利单抗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单支价格降至1860元,下降约86%。而且,患者年度累计医疗费用超过大病保险起付线1.5万元后,还可享受分段报销,这极大地减轻李女士的治疗费用。
除了药品费用下降,中心静脉给药的费用也大幅降低。中心静脉给药是通过靠近心脏的大静脉直接输入药物,所用导管直径仅1.5毫米左右,却是患者的“生命通道”。导管植入后,可在体内留置较长时间,让患者免于反复穿刺的痛苦,还能使药物“直达”心脏附近的大型静脉,减少血管损伤。但高昂的费用曾让许多患者望而却步。
2月21日,国家医保局发函通报中心静脉给药价格综合治理成果,涉及输液港(PORT)、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中心静脉置管(CVC),相关费用得到调整。市人民医院根据国家政策,将PORT整体费用下降26.7%左右,PICC整体费用下降42.9%左右,CVC整体费用下降40%左右。
“过去,一些治疗癌症的药品未纳入医保,部分患者选择放弃治疗,或者减少用药剂量,比如单次治疗标准剂量需注射3支,部分患者可能只注射一半剂量。”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潘琦津介绍,依沃西单抗、卡度尼利单抗等药品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后,大部分宫颈癌、肺癌等癌症患者能够用足剂量,保证治疗效果。此外,很多患者也有能力使用相对长期留置在体内的给药装置,从而减少长期治疗带来的生理和经济双重负担。
医保政策的不断完善,正为众多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让群众“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
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主管护师陈伟兰正在为患者进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全媒体记者姜佳坤 通讯员李新河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