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岁孤独症男孩小岱走红,再次掀起社会对孤独症群体的广泛关注。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患有孤独症的儿童被大家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正在进行康复治疗的孤独症患者有421人。近日,记者走访我市定点康复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等相关单位,了解这群“星孩”的生活、治疗、学习情况。
多部门联动,筑起孤独症儿童“保护屏”
近日,市城区一家幼儿园,李女士牵着儿子洋洋的手,有说有笑地走出校门。
然而,两年前,李女士可没有这么开心。
2023年,李女士发现2岁的洋洋还不会说话,也不跟人对视,反应迟钝,便带其到贵港市妇幼保健院检查。洋洋被诊断为疑似轻度孤独症。
“好在发现得早,越早干预、治疗,孩子恢复的可能性越大。”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主任黄晴阳说。
黄晴阳介绍,孤独症是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多发生在3岁以前,最明显的表现是社交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孤独症早期可在体检时发现,最好的办法是早干预、早治疗。近年来,孤独症儿童数量逐年上升,2024年,市妇幼保健院接诊孤独症儿童约170人。
我国针对该疾病出台相关救助政策。按照广西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办法,洋洋可以获得95元/天、最高1.995万元/年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经费,有效减轻李女士的家庭负担。
针对洋洋的情况,黄晴阳为他量身定制了康复治疗方案,采用行为疗法、社交技能训练、辅助疗法等,对洋洋进行治疗。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洋洋每天下午都到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康复治疗;回到家,爷爷奶奶则坚持给他读绘本、讲故事,全力呵护他的成长。
在医院和家庭的双重努力下,洋洋康复效果良好。去年12月,洋洋结束了长达2年的康复治疗。目前,洋洋在普通幼儿园就读,学习、表达、交流等能力与普通孩子无异。
近年来,我市根据广西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8年)、广西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市卫健、医保、教育、残联等部门联合发力,完善孤独症儿童筛查、康复、教育、社会保障全链条服务体系,为孤独症儿童筑起诊断、康复和社会保障的“保护屏”。
目前,我市已建立包括市妇幼保健院、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等28家康复定点机构,涵盖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孤独症类,其中,服务智力孤独症类的康复机构有22家。0—6岁儿童孤独症的“初筛—复筛—诊断—康复”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筛查费用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部分区域可免费筛查。市残联副理事长卢勇林介绍,2024年,我市已有1061名孤独症儿童得到救助,累计减免康复费用848.8万元。
市残联还按照相关政策,为孤独症患者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及推荐、创业扶持等服务,帮助孤独症患者掌握一定的技能,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让孤独症学生享受平等的教育服务
“以前觉得小明这辈子可能离不开人照顾,现在她能自己上学、交朋友,在普通小学也能跟上进度,感谢老师们的耐心教导,让我们全家都有了希望。”近日,陈女士拉着市特殊教育学校老师的手感激地说。
小明3岁时被确诊为中度智力障碍和轻度孤独症,不说话、不跟人对视、情绪无法控制。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女士了解到市特殊教育学校接收孤独症儿童。2018年,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陈女士把小明送到特殊教育学校上学。经过特殊教育学校4年系统干预及2年融合教育过渡,小明进步明显。去年9月,小明通过评估转入一所普通小学就读,目前适应良好,性情开朗起来。
“小明的成长体现了我市特殊教育‘评估—干预—融合’体系的科学性。”市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黄有川说,学校会对每一名孤独症儿童进行发展水平评估,并制订精准的个别化训练计划,通过个性化支持、家校协同及跨学科协作,孤独症学生完全可以融入社会,走向自立。
“进入市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孤独症儿童还可享受免学杂费、助学金资助等政策支持。”黄有川介绍,家庭经济困难的孤独症高中生可获得每人每年3300元助学金;寄宿制小学生可获每生每年1250元、初中生每生每年1500元;非寄宿制小学生每生每年625元、初中生每生每年750元,家庭教育压力有所减轻。
2024年,市财政局累计用于本级特殊教育学校支出800多万元。
2019年以来,港北区、港南区、覃塘区特殊教育学校相继建成,为更多孤独症儿童提供入学机会。目前,我市共建成特殊教育学校6所,吸纳特殊儿童入学566名。
“当前,我市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之路仍然走得艰难。”黄有川举例,一个简单的洗毛巾动作,正常孩子教一遍就能做,而孤独症儿童就要教几十遍,甚至数百遍,孩子的每一个细微进步都需要付出大量的耐心和时间。而特殊教育老师短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部分家长因认知水平和经济压力,放弃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另有家长担忧孩子被歧视,不愿意送校就读等痛点仍存在。
守护孤独症患者需要社会共同努力
如何守护孤独症患者,让他们在社会上有尊严地生存和生活?
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项晓表示,要解决孤独症儿童教育困局,需加大特殊学校的学位供给力度,完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配备特殊教育教师专职岗位,完善特殊教育教师津贴,提升特殊教师普通融合教育能力与特教水平。同时,还要大力倡导和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特殊教育,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孤独症儿童康复救助服务。
“孤独症患者康复的最终目标是融入社会、独立生活,这需要专业医疗机构、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市残联康复宣传科科长刘荣生说。
黄晴阳认为,孤独症儿童3岁前为治疗黄金窗口期,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尤为重要。经过10余年临床试验和技术沉淀,市妇幼保健院构建了“诊断—干预—家庭支持”全流程服务体系,可以帮助更多家庭把握康复黄金期。
黄有川表示,突破特殊学校教育的资源分配不足、师资短缺等瓶颈,亟需教育、财政、卫健、残联、民政、人社、宣传等多部门协同发力,要构建“政策保障—资源下沉—社会参与”的支持体系,确保特殊儿童教育从“全覆盖”迈向“高质量”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理解、包容、接纳特殊儿童少年,让每个“星孩”都能发出自己的光彩。
(本文洋洋、小明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