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贵港,生机勃勃。街头、车站、广场、敬老院等场所,活跃着一群穿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他们在拥堵路口疏导交通,在车站为乘客指引方向,在敬老院为老人包饺子、理发……那忙碌的身影,成为荷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象征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的志愿红,温暖着这座城市。
青春微光:个体温暖的传递
“你好,我和家里老人走散了,能帮忙找找吗?”今年春运期间,在贵港火车站出口,来自港南区江南街道的志愿者、大三学生钟昀汝正在协助引导乘客,突然被一位自称姓杨的女士拦住求助。杨女士手中紧握着手机,眼神焦急地四处张望。
“您先别着急,慢慢说,老人穿什么衣服?大概往哪个方向走了?”钟昀汝一边轻声安抚杨女士,一边迅速掏出手机,通知站内其他志愿者,并将老人的外貌特征详细地发布在志愿者工作群里,同时联系总站长请求支援。在各方齐心协力下,终于找到了杨女士家中走失的老人,让他们得以团聚。
钟昀汝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道:“我觉得志愿服务就像一场爱的接力赛,每个人都在传递温暖与希望。”她热爱志愿服务,享受看到他人因自己的帮助而露出笑容的瞬间。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她也收获了成长,学会了更有效地与人沟通,以及在紧急情况下保持冷静。
今年春运期间,我市志愿者在贵港火车站协助引导乘客。邓林玮摄
榜样引领:志愿精神的汇聚
“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尽全力,争取做到最好!”贵港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韦康新坚定地表示,“志愿服务不应只在特定时间开展,更要实现常态化,让人们时刻感受到志愿者的关怀。”
自2018年起,在团贵港市委的带领下,韦康新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全身心投入公益事业。无论是扶贫助学、帮孤助困,还是敬老助残、环境保护、社区服务,都有他积极奔走的身影。他为孤弱病残送去爱心,为环保事业呐喊助力,为服务人民群众不遗余力。截至目前,他个人带头捐款捐物达20多万元,发动社会各界捐资捐物70多万元;组织6400人次青年志愿者开展公益活动500多场,志愿服务总时长超过6.7万小时,受益群众近6万人次。“要做一个有温度的人,温暖他人,拥抱世界。”韦康新感慨道。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近年来,团贵港市委将志愿服务作为践行雷锋精神的重要载体,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将学雷锋活动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推动二者在质、量、效方面均衡发展,文明新风在荷城大地蓬勃兴起。目前,我市注册志愿者已达89.6万人,其中35岁以下青年志愿者注册人数为77.4万名,占比86%。
多维发力:志愿服务的深耕
围绕“中心大局”,强化志愿服务大局贡献度。团贵港市委充分发挥“团”的优势,立足“青”的特点,积极作为。在“一带一路”国家驻华使节自行车系列赛(贵港站)、第十二届广西基层群众文艺会演等大型赛会中,招募近2000名青年志愿者参与服务,累计服务时长12万多小时。在创建文明(卫生)城市行动中,广泛招募青年志愿者前往公园、广场等地,开展清洁卫生、咨询引导、文明宣传等志愿服务。同时,常态化推进应急救援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与储备,紧密联系贵港市飞鹰救护队、贵港市蓝天救援队等应急志愿服务队伍,围绕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工作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每年暑期,组建200多支宣传志愿服务队,组织1000多名志愿者参与中小学生防溺水宣传工作。
力行“民之关切”,强化志愿服务影响力。团贵港市委依托全市5个“荷城青年志愿服务站”,采用“订单式+菜单式+定向式”志愿服务模式,常态化组织青年志愿服务队深入社区,开展消防安全宣传、电器维修、食品安全宣传、文艺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春节期间,紧扣群众需求,组织开展服务春运“暖冬行动”志愿服务活动,在全市火车站、汽车站等人流密集的交通枢纽设置青年志愿服务岗,每年招募700多名青年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长9000多个小时。此外,通过开展“社区青春行动”和“青春自护”活动,聚焦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急难愁盼问题,组织开展各类小型而贴心的志愿服务活动。
坚持“自我锻造”,强化志愿组织凝聚力。团贵港市委通过建立健全市县两级青年志愿者协会,按照“四个一”要求开展工作,即至少常态化开展1个社区志愿服务项目、至少开展1次青年志愿者培训、至少常态化联系1个青年志愿者组织、至少入驻1个县域内的青年之家,持续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凝聚广大青年志愿者。依托“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每年组织西部计划志愿者投身基层,鼓励并支持服务期满的志愿者扎根当地。结合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等活动,动员广大学生志愿者围绕政策理论宣讲、公共文化服务、生态卫生环保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