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讯 2024年12月18日,广西大平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工程师黎泽标在日常动物监测中意外地发现一只嘴巴长得像“鸭嘴”的蛙。黎泽标说,他在大平山自然保护区工作25年了,头一次看到这种长相奇特的蛙,但他当时无法确定这种蛙叫什么名字,于是他捉了4只样本送到广西玉林师范学院生物与制药学院,经该学院动物专家鉴定确认,该蛙是中国特有种,名叫鸭嘴竹叶蛙。
鸭嘴竹叶蛙属于蛙科臭蛙属,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两栖动物。与通常蛙类的宽扁嘴不同,它有着一张突出而圆盾的“鸭嘴”,并因此得名鸭嘴竹叶蛙。它的模式产地是海南省琼中县五指山,在广西目前只在十万大山和大瑶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属于比较稀有的一种动物,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级别。
海拔350—850米的茂密森林是鸭嘴竹叶蛙的栖息之地,成体多栖息于溪流和瀑布两侧的石壁上,在炎炎夏日里享受着潺潺溪水的凉意。如果周围的动静让它感受到危险,它们会立即跳入水中躲藏起来。不过,这种现象只常见于繁殖期。鸭嘴竹叶蛙在大平山自然保护区的繁殖期是12月,雌雄蛙在溪流和瀑布上游抱对受精,雌蛙把卵产于水下的石头底部,卵胶囊紧紧粘附在石头上。此后,大多数鸭嘴竹叶蛙选择回到森林里,只有少部分会继续留在溪流和瀑布边栖息。
广西大平山自然保护区属于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桂平市西北部,建立于1982年,总面积1896.5公顷,北回归线贯穿中部,是桂东南较为完整的热带、亚热带自然季雨林区,森林覆盖率(含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99.7%,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1982年《桂平县大平山综合考察报告》记录陆生脊椎动物 4纲20目43科83种,其中,两栖纲2目6科15种;2023年大平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记录,已知陆生脊椎动物共4纲 26目89科285种,其中,两栖纲2目7科24种,占广西两栖纲总数105种的22.9%。本次发现的鸭嘴竹叶蛙再次刷新了该保护区的两栖动物记录,由24种增加到25种。
(图①②③为工程师黎泽标拍摄到的鸭嘴竹叶蛙,图④为鸭嘴竹叶蛙产卵在石头上)
①
②
③
④